预计2025年我国在读博士达70万,招生人数将突破15万?
来源: 刘敏/
广州科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183
0
0
2024-06-25

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进一步增加。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其中博士生15.33万人,同比增长10.29%;硕士生114.84万人,同比增长4.07%。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也显示了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印发了《江西省高校“十四五”期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立项建设总体规划》(赣学位〔2022〕1号),着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宏观发展,对“十四五”期间我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立项建设工作进行了科学具体的规划。

根据该《规划》,“十四五”时期,我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立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增长30%左右,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60%左右,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大幅增加,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60%左右,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与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匹配,社会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如果全国都学习江西省,那么预计到2025年我国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突破15万,在读博士将达到70万!

| 博士真的过剩了吗?  

 

此前,我们曾讨论过博士是否过剩的问题,我们发现:对比美国,我国博士生数量还“相距甚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真正做科研的院校还是屈指可数,真正在做科研的院校可能只有屈指可数的100-200所。

博士生群体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中国科学院系统共有3.1万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2万,浙江大学1.7万等,而一些排名一般甚至是双非院校每年能够招收的博士生寥寥无几。

可以说,目前我国虽然科研实力正在稳步提升,但是正处于从高数量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 学制,调整

持续扩招,以及招生制度的转变,推动着博士生培养的重心从重视体量向重视质量转变。然而数据显示,在更高要求下能够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其实还不到四成,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生,只能面对清退。

由高延毕率引发的学制改革浪潮,也在席卷各大高校。

在延期毕业率持续攀升的势态下,不断有声音提出分流建议,以此来缓解延毕率之困。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早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具体而言,就是博士生未达博士培养要求,可以转为以硕士身份毕业。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发布实施“博士分流淘汰制”细则。

除了分流机制,延长学制也逐渐成为高校处理“博士准时毕业率偏低”问题的一种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在前两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调整博士研究生学制的提案》。提案建议,对博士生毕业时间实行弹性化管理,合理调整博士生学制及毕业考核标准,更高效地为国家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此提案前,国内已有诸多高校相继开始了延长博士学制的探索。中国传媒大学在2020年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厦门大学甚至在官方文件《关于将我校博士生学制由三年延长为四年的说明》中直接表示,学校博士生准时毕业率偏低,按时毕业率不到40%,学制改革势在必行。

不得不说,学制的延长,是对博士培养规律的探索和尊重,也是对身处象牙塔内“超龄”博士的勉励。

 

| 毕业,门槛降了? 

 

学制调整,并非这场改革的终点。影响博士生顺利毕业的,也远不止一道门槛。一直以来,“在国内或国外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这项硬性要求压得博士生喘不过气。

每年都有一批博士生虽然完成学业并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是却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其原因是部分高校自行制定的博士学位门槛政策剥夺了他们获得博士学位的权利

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首次全面修订。

学位法的出现,正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

 

学位法为保障学位授予质量,作出了以下具体规定:

  • 增加了规定不授予学位的情形,对学术不端等行为加强全过程控制,完善了学位争议处理程序。

  • 为学位授予质量提供更严格的机制

  • 授予专业学位可按专业实践成果进行答辩

  • 完善答辩程序

 

学位法的出台引发了广泛热议:严格的机制下,学位含金量会提升,也意味着学位获得更难了......

虽然毕业要求从“唯论文”改成高校有自主权,但对论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从之前的“发一篇,有一篇”到现在的“发一篇,是一篇”,对论文质量的把控将更加严格;同时,论文盲审、抽检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从前几年开始,江苏大学等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100%“盲审”。论文查重方面也更加严格,查重甚至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再次确认: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

严格的评审、抽检制度有助于论文质量的提升。博士生在卸下发表论文这一重担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随着研究生制度的不断完善,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博士生作为“高精尖缺”人才,处在众多学子渴望到达的高度。然而选择这条路,注定要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变化与考验。在其各项制度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依旧处变不惊、脱颖而出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博士。

毕竟,质量始终是研究生培养的唯一落脚点。愿所有博士都能在这场大浪淘沙的变革中,锤炼出优秀的品质与能力,不负众望。(文章来源豌豆工作室、学术之路、考博之路、软科、艾思科蓝此前报道,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论文辅导一对一

我们拥有48000+全球智库专家,6000+出版渠道,导师均来自国内外名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博士,多为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或客编。

我们专注于为大学生、硕博研究生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研提升服务,帮助学员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50000+学员,学员好评率99%!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