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科研才更有意义
来源: 刘忆宁/
无业
2815
15
1
2021-12-24

内卷的科研才更有意义 

      用两个小时,和研究生们讨论了怎么看待日益内卷的研究生科研,与大家分享。

      内卷,是一种人生常态,卷是正常的,不卷才是不正常的。

      内卷,自古就有,玄武门喋血,雍正夺嫡,都是极致的内卷,甚至卷出了人命。

     不卷行不行,如果皇上只有一个儿子,行不行只能是他,当然不卷了。略知历史就知道,不管是汉唐还是明清,皇上生不出儿子或儿子太少,皇位之争不卷的时候,王朝就快到尽头了。再看看朱元璋和康熙都是几十个儿子,不服就干,这样才能卷出最强的皇子,保证了团队旺盛的战斗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古人对内卷的看法。

      有人怀念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看似大学里不卷,那是把内卷提前了,那时的小学中学把大多数同龄人过滤掉了,1991年全国高考人数240万(今年考研人数有400多万),高考之前还有个预考,通过预考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高考,你说卷不卷。而且那是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过渡的特殊时代,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后,大多数人还是要面临内卷的职场竞争,不在这里卷,就在那里卷,逃不掉的。

      既然内卷逃不掉,就必须要适应它。

       作为研究生,要把学习和科研的过程,看作是适应内卷的训练,看作是促使身体产生抗体的疫苗,来对抗后面无法预料的各种竞争带来的焦虑。

        有没有人的一生会完全无忧无虑,以平均寿命72岁来看,要想行走江湖半个世纪一帆风顺,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个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普通大学的科研基本上与解决卡脖子问题无缘,距离做出可落地的产品也很远,那么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学习解决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能产生对内卷的适应性。当然,不同学生卷的层次不一样,一流学科的硕士博士们要发顶刊顶会,他们与国际上最前沿的同行们去竞争;普通大学的研究生与稍次一些的同行们PK。

        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卷,肯定都是痛苦和煎熬,因为都是要做一些没做过的东西。近期明显感觉到中文核心的拒稿率也很高了,想要发表也不容易了,而这些期刊在以前我们是不愿意投的。

       看文献看不懂、进度不行、实验效果不理想,审稿人胡说八道,都会让自己压力大,如果再被导师push,会更难受、甚至烦躁失眠焦虑。如果自己走过这条路,留下的记忆将会是刻骨铭心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在痛苦中出不来,一旦走出来,这段经历会成为精神上的疫苗,当未来生活中再遇到失败,想一想当年那么苦那么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眼下的坎儿算得了什么呢。

       有学生会说,如果我确实做不出来好的结果,发不了好的论文,是不是痛苦和焦虑会伴随终生。在现实中,确有少数研究生因为科研不顺而轻生,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其错误在于把科研的目的搞错了。把最终结果看得太重,把过程训练看得太轻,有人买论文有人抄论文,都是这种错误认知下的行为。比如,不少城市居民自驾到乡下果园去采摘,如果只是为了摘果子,直接到楼下的超市买几个就行了,何必驾车几个小时长途跋涉。大家享受的是这个过去,而不是最终摘的几个果子。

       如果科研过程实在做不出好的结果,退而求其次,大不了混个毕业,以后远离科研。有人喜欢下棋但水平不高,被称为“臭棋篓子”,能因为自己棋艺不精就自寻短见吗?棋艺高超,进棋院以此谋生,但是这样太少了,而且专业棋手的压力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大多数人下棋就是图个乐子,或者做厨师或者做司机,或者就做个农民,工作之余老哥儿们摆棋盘寻个乐子,同样很爽啊。

       生活如同心电图,没有起伏就完了;人生太长,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人的本能。

       为了降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科研训练是非常好的有惊无险的训练手段,即便是内卷,也比玄武门事件式的内卷要轻松的多。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