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2018年批准为湖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列为湖南省本科第一批招生高校,2021年教育部设立专项计划支持我校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承担单位。
学校现有城南书院和东方红两个校区,占地1346亩,在校生2万余人,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设有17个教学科研学院、2所附属小学。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办学新理念,聚焦“一四”战略目标,深化“两坚持、两拓展”发展思路,对接国家新兴产业,以做强师范教育类专业,做大做新以新工科为主体的非师范类专业为抓手,聚焦教育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抓实服务基础教育和服务数字长沙、智造长沙、文创长沙两个阵地,既培养“大先生”,又培养“大工匠”,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学校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开拓发展空间。(详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介https://www.hnfnu.edu.cn/xxgk/xxjj.htm)
智能制造学院是学校秉持“做大做强新工科”发展思路而新成立的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急需、具有显著时代发展特征的工科学院。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新理念,全面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焦“强省会”发展战略,有效服务湖南省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助力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助力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学院现设有智能制造工程、工业智能、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系,形成跨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电子和通信等学科的智能制造交叉学科群。学院全面贯彻工程教育理念,全面推行OBE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深化产学研创融合,培养智能制造产业亟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院建有一支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以985高校毕业的博士为主体,其中包括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北省楚天学子、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荷尖)、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6人次。学院特聘行业龙头企业名家名匠参与专业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教学指导。
学院牵头建有“工业装备智能感知与运维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高端工业装备健康状况智能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与兄弟学院合作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学院建有工业互联网综合实验室、工业制图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实验室、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系统实验室、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等实验室。
智能制造学院面向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主战场,突出“交叉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特色,创新“学科群对接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紧密对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中车株洲所、华为公司、树根互联、用友新道、拓维信息、湘江鲲鹏、中科云谷、中科深谷、长沙金维等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院建立健全有助于大团队形成、大平台构建、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产出的机制,从方向凝练、团队组建、平台构筑、项目对接、成果孵化等方面系统开展有组织科研,形成“人才+平台+项目+成果”的聚集效应,尽快建成省内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学科群。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
“智”不可当 “造”就未来,智能制造学院面向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主战场,突出“交叉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专业特色,坚持产教深度融合,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共创辉煌!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入选者或学校认定的相当层次人才。
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研方向稳定并取得国内外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对本学科建设有创新性构想和思考,能带领本学科赶超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并达到学校高层次人才Ⅱ类认定条件。
博士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或较大的发展潜力,且学历学位证书(学历认证)须于2023年12月31日前取得。
引进对象 | 安家费和住房补贴 | 科研启动费 | 家属安置等其他待遇 |
高层次人才Ⅰ类 | 具体面议 | 自然科学150万元;人文社科120万元 | 解决配偶就业,根据国家政策能调则调,不能调则聘为劳动合同制用工。如果不需要解决配偶就业,追加安家费20万元。 |
高层次人才Ⅱ类 | 具体面议 | 自然科学60万元;人文社科40万元 | 解决配偶就业,根据国家政策能调则调,不能调则聘为劳动合同制用工。如果不需要解决配偶就业,追加安家费10万元。 |
博士 | 20-40万元 | 自然科学20万元;人文社科10万元 | 紧缺学科额外增加安家费和住房补贴5万元。 |
序号 | 学科/专业(方向) | 学历学位 | 年龄要求 | 招聘计划 |
1 | 机械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机器人、数字孪生、 激光先进制造等专业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35岁及以下 | 3 |
2 | 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35岁及以下 | 3 |
3 |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专业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35岁及以下 | 3 |
4 | 智能科学与技术(工业智能、工业数据分析、数字孪生、计算机视觉等专业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35岁及以下 | 3 |
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软件、数据挖掘等方向) | 博士研究生 | 35岁及以下 | 3 |
其他要求和说明:
1.引进人才家属的调入需符合我校高层次人才家属调入有关政策要求;
2、特别优质的子女教育资源:子女可以进入我校一附小(毛泽东主席1920年夏至1922年冬曾在附小担任主事(校长))、二附小就读,学校周边拥有长沙四大名校的附属初中,可以就近入学。
引进人才如果在长沙无住房,学校可以安排周转房。
每名应聘者限报一个岗位,请应聘者如实填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招聘登记表》(见附件,命名为“应聘学科/专业+姓名”),同时将身份证、学历学位证、职称资格证书、科研成果及获奖等材料扫描件打包发送至各岗位指定联系人邮箱(同时抄送学校邮箱)。提供的相关材料须真实有效,如有弄虚作假者,取消应聘资格。
1.学院收到简历后应及时组织初试,采取教学及素质考核和学术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试后将通过的人员名单上报学校人事处。
2.学校人事处根据学院初试通过情况,及时安排复试。
3.复试通过人员上报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后发布录用通知。
联系人:满院长
联系电话:0731-88228510 ,15348336698
邮箱:mjfok@qq.com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0731-88228512 ,13548587460
通信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政编码:410205
请应聘人员下载并填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任教师招聘登记表 》,并发送到mjfok@qq.com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