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Deepseek、GPT-4、OpenAI O1、Gemini等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大模型不仅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更在医疗、金融、教育、制造等行业催生了一系列创新应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之一。
2025年3月29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广州会员活动中心、CCF大模型论坛承办,华南理工大学、琶洲实验室协办的“大模型前沿技术论坛”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实验室一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华南理工大学许勇副校长、余志文教授、陈俊龙教授、蔡毅教授和张通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本次论坛聚焦大模型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与未来趋势,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及研究生代表参会,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图1 参会专家合影
论坛于下午14:00正式开始,参会者首先参观了琶洲实验室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展厅,深入了解实验室在大模型及其行业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图2 琶洲实验室参观和讲解
14:30,论坛正式进入学术报告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余志文教授、张通教授和陈伟能教授共同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CCF广州前任分部主席许勇教授致开幕辞。许勇教授表示,大模型技术正深刻改变人工智能的发展格局,成为推动科学研究、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他强调,本次论坛汇聚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顶尖专家,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促进大模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并期待与会者能深入探讨大模型的前沿问题,共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图3 许勇副校长致辞
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家级人才、IEEE Fellow及行业领军专家作主题报告,内容涵盖大模型理论、算法创新、多模态推理、开源生态及行业应用等多个热点方向。
赫然研究员(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级人才,IEEE Fellow)深入探讨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跨模态理解与推理方面的创新工作。彭绍亮教授(湖南大学,国家级人才)分享了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最新进展,包括其技术架构、训练优化策略及开源生态建设,并介绍了DeepSeek在政务、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的落地案例,展现了国产大模型的广阔应用前景。黄为(华为无线网络智能化首席架构师)从产业角度出发,探讨了大模型与Agent技术在无线网络智能化中的应用,介绍了华为如何利用大模型优化网络资源、故障预测及自动化运维,并展望了“AI+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俞俊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级人才)围绕大模型在多模态推理中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其团队在基于多模态多任务联合学习、多模态神经架构搜索、多模态预训练的若干代表性工作。他提出,未来大模型的发展需更注重推理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服务于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支持。张青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国家级人才,IEEE Fellow)探讨了大语言模型(LLM)在自动化算法设计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利用LLM加速优化算法、组合优化等领域的求解过程。他的研究为AI赋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未来算法将由AI设计。
图4 报告嘉宾互动交流
在17:15-17:45的圆桌讨论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蔡毅教授主持,赫然研究员、彭绍亮教授、俞俊教授、张青富教授等嘉宾围绕“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大模型的发展需产学研协同创新,既要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也要加强行业应用探索,同时需重视伦理治理,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
图5 圆桌论坛嘉宾交流
论坛最后,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勇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并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许勇教授指出,大模型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期待未来CCF广州、CCF大模型论坛与各界同仁继续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也为大模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注入了新动力。未来,CCF广州会员活动中心和CCF大模型论坛将继续组织系列学术活动,促进大模型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