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 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团队合影
1名院士、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名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这是一个汇聚当代中国建筑行业领军人物、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的团队,更是一个完美诠释师生传承的团队。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主持设计了国家重大工程200多项,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走出了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和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复杂工程和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而这些作品,均出自华南理工大学“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正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
“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
1983年,45岁的何镜堂由京返穗,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并且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开始,开启他的建筑人生。
回顾过去,他说,“改革开放成就了我。惟有奋斗,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作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率先垂范,以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培养建立“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带领团队用建筑作品为前进中的中国献礼。
这些作品得到国内外建筑同行的高度评价。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道:“南京的纪念馆是成功之作,形式与内容统一,悲怆动人,简洁有力,气宇万千。”世界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评价其为“的确是了不起的世界级建筑,这是世界级的,与众不同的一个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在何镜堂心中,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正是他承接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岭南地域的语言塑造中国新时代形象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果。他说:“在团队齐心协力下,我们办好了这件大事!广州国家版本馆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它自己。”
成立以来,团队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与国际建筑大师多次进行同台对话,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他们在多个世界知名院校进行团队作品展,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代经典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提振了中国文化自信。
以匠心践初心筑精品
当年,20天的日夜奋战和反复推敲成就了何镜堂在深圳科学馆项目的“一鸣惊人”。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做精品建筑”的初心。团队也秉持这份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创作实践中,何镜堂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提出“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在此理论下指导设计,团队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留下了“校园新景物,一半属何公”的美谈和“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的美誉。
秉承初心,团队倾力合作,力求实现建筑创作和结构创新的完美结合。针对由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完成施工图设计的第一个超过40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团队派出何镜堂、倪阳、韦宏担任项目负责人,方小丹、罗建河等担任专业负责人。通过反复创作和试验研究,团队发明了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外筒相贯节点,与原设计相比,减少用钢量约1万吨,降低造价约1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工程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际绿建权威LEED v4铂金级认证的超高层建筑,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莱伯金奖。
多年来,团队先后完成重大、复杂工程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6项。无数个建筑精品背后,是团队矢志创新和潜心研究的匠心。他们始终铭记“用建筑记录时代是建筑师的历史责任”,甘于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涵养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中打磨匠心,用一个又一个建筑精品书写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热爱。
“学建筑先学做人”
“学建筑先学做人”,这是何镜堂常常对团队和学生讲的话。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方向,形成了立德重教的精神品质和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作为团队负责人,何镜堂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的人生和高尚的情操。2019年某天一大早,何镜堂和团队参加完前一天的会议后在长沙高铁站候车回广州。当时正在讨论一个亟需给出指导意见的重要项目,何镜堂边走边谈,说到关键之处索性把行李箱放倒,直接蹲在地上开始勾画草图。那一刻,除了设计方案,喧闹的车站、熙攘的人群在他眼里都静止下来。在他的一笔一画之间,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建筑蓝图,更是融入一代代建筑师血脉之中薪火相传的匠心、执着与激情。
在何镜堂的培养和感染下,团队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面对重大工程设计与建设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和前置条件不充分的复杂情况,团队重任在肩,始终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完成了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肩负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的设计使命,何镜堂带着团队60多人全程驻场设计,泡在现场半年多,连中秋节都在那度过,整个主会场仅用时7个月便完成了从设计到建设的工作,被称之为“青岛速度”。
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中,总设计师倪阳和EPC总指挥长韦宏带领团队常驻工地,即便身体不适仍然坚持带病工作,仅用时362天就完成50万平方米建筑及30多万平方米市政、景观设计施工任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EPC总指挥长罗建河带领团队200多人从正月初二开始,在一个由仓库临时改装的场地集中加班,三个月完成全部专业土建、机电施工图纸。工程攻坚阶段的几个月里,每天12个小时以上都在工地,晚上11点多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南沙返回市区是团队成员的常态。最终,确保了该校区按计划启用。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重大的事件发生,我们通过建筑来记录这个时代,通过这个事件来表现这个时代。”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将继续肩负时代使命,在传承中不懈奋斗,精彩书写奋进中的中国人勇于追梦筑梦的执着信念,生动记录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
通讯员/华轩
责任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