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工融合 发展临床工程
湾区时讯 11月5日,由广东医科大学主办,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六届亚洲临床工程论坛在中国东莞和日本大阪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加强医工融合·发展临床工程”。来自中国、日本、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等国的60多位临床工程技术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临床工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科研成果,研讨加强前沿医学和工程学的创新融合,促进新时代临床工程的全面发展。
活动现场
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丁元林教授、大阪滋庆学园理事长浮舟邦彦、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万遂人教授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大学执委会主席、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林林教授主持。
丁元林代表学校指出,广东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主动适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在医工交叉融合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2003年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20年率先在广东省开办了智能医学工程专业,2023年与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开办了“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医工融合专业。此外,与地方和其它院校共建了“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医工联合创新学院”,成立了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医工交叉融合的新路径、新思路和新模式,推动医工交叉融合领域核心技术和生命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推动医工融合、培养面向未来的临床工程人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开幕式后的特邀演讲环节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斌分享了“2022年度中国医学工程领域十大进展” ;日本滋庆医疗科学大学临床工学系教授广濑稔介绍了日本的临床工学制度及对医疗的贡献;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林林教授作题为“广东医科大学医工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介绍医工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案例,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卓越医用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项目。
在报告环节中,来自中国、日本、孟加拉国的多位专家就亚洲各国的BME与CE的融合发展及对医疗制度的贡献进行深入讨论。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郑丽沙介绍了“北航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昕介绍了“产教融合培养医疗器械卓越工程师”的经验,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医学装备部主任何仕辉介绍了“大型医用设备效益分析与评估”,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工程技术专业主任陈正龙介绍了“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工程技术专业发展与实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刘麒麟介绍了“医疗器械评价—从证据到指南”,南方医科大学卫生与健康管理研究院弓孟春介绍了“基于大型教学医院构建全院级多模态数据平台的探索”,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副院长彭永军介绍了“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对话现场
在对话环节中,各国学者围绕“亚洲各国临床工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交流。在线下,中日友好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刘学军介绍了“中国血液净化临床工程技师在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铎儒介绍了“眼病数字智能诊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杨华元介绍了“中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邵义明作了题为“医工融合赋能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
颁奖仪式
论坛特别设立优秀壁报奖颁奖和展示环节,为参会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术交流水平,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亚洲临床工程论坛始于2012年,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亚洲国家和地区临床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造福人类健康,是目前在亚洲地区传统医学与医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论坛在临床工程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医工融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促进了亚洲各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临床工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发展,对提高广东医科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通讯员/刘怡婷
责任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