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 张先生今年53岁了,三年前,在医院检查发现了胸下段食管平滑肌瘤,肿瘤呈环形包绕食管,且逐渐增大,来中肿就诊时,肿瘤直径超过8cm,严重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
应该如何治疗像张先生这样的患者?只能选择开放式手术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的杨浩贤教授给出了更优的治疗方案……
2023年9月15-16日,美国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第14届国际学术大会在芝加哥召开,就智能微创外科的先进技术、远程医疗、最新理念、医工结合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杨浩贤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孔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精准微创切除术”的学术报告。这是本年度CRSA大会报告中唯一来自中国的胸外科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
杨浩贤教授在CRSA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小can说cancer
食管平滑肌瘤是起源于食管肌层的良性肿瘤,虽然实际发病率不低,但由于小的肿瘤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因而难以被及时发现,临床报道的发病率仅仅为食管癌发病率的2%。但是,在所有食管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却最为常见,约占三分之二。
食管平滑肌瘤好发于食管的下段,可发生在患者的任何年龄阶段,但20岁到70岁的患者占90%,男女比例约为2:1。由于生长缓慢,在肿瘤体积小的时候没有特殊症状,难以引起重视;当肿瘤增大到一定体积时,则压迫食管,导致管腔狭窄,从而引起吞咽困难等症状。
手术治疗是食管平滑肌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部分小的平滑肌瘤,可通过普通胸腔镜进行微创切除。然而,大部分有症状的患者因为肿瘤巨大,手术难度大,受制于手术器械的局限性,难以在普通胸腔镜下实现微创切除,部分患者通常需要开胸大切口手术。有些更为复杂的病例,甚至需要切除部分食管,用胃代替缺损食管进行食管胃吻合术,不仅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高,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手术机器人遇上复杂食管平滑肌瘤
机器人手术由于具有清晰的三维手术视野,灵活的操作器械,为实现复杂食管平滑肌瘤的精准微创切除提供了可能,但关于该手术方法在国际上只有零星的个案报道。
中肿胸科是全国机器人微创胸外科培训中心,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最早开展机器人精准微创胸外科手术的单位,在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的机器人精准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杨浩贤教授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的专著——《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并且连续三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中肿机器人精准胸外科手术经验。
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杨浩贤教授团队采用创新的手术方法,仅仅在患者身体上打几个小孔,用简化的单腔管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成功地为一系列复杂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实施了精准微创手术治疗,不仅成功切除了食管巨大肿瘤,而且完整保护了食管粘膜不受损伤,术后患者即可恢复正常饮食,甚至不需要留置胃管,大大加速了患者康复,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中肿人还提出了它的新分型!
在本次CRSA会议上,杨浩贤教授不仅向国际同行分享了全孔机器人食管平滑肌瘤精准微创切除的手术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根据肿瘤的形态和解剖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食管平滑瘤的形态分型,即:I型(梭形和哑铃型)、马蹄形(C型)、O型(指环型)和S型(螺旋型),并将其命名为ICOS分型。
梭形(I型):规则的单发肿瘤呈梭形,部分成哑铃型,肿瘤长径大体平行于食管长轴;
马蹄形(C型):肿瘤贴近食管粘膜生长,环绕食管,但未超过食管全周的三分之二;
环状(O型):肿瘤较大,环绕食管生长,包绕食管全周超过三分之二;
螺旋形(S型):肿瘤较大,形状不规则,围绕食管粘膜螺旋状生长,多呈分叶状。
食管平滑肌瘤的分型:ICOS分型
ICOS分型是国际上首次对食管平滑肌瘤进行系统的形态学分类,对食管平滑肌瘤的随访、手术方案的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食管平滑肌瘤的诊疗贡献了中肿智慧。
在杨浩贤教授为张先生制定了胸下段食管平滑肌瘤机器人手术方案,成功地切除了直径达8cm的肿瘤,而且食管粘膜保留完整。目前,张先生已经顺利康复出院了
通讯员/赵现廷 陈鋆
编辑/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