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与国际科学家合作,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报。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围的地形隆起区,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对地球气候演变、生物灭绝等事件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有关洋底高原的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1)“地幔柱模型”认为洋底高原由起源于地幔深部的高温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2)“板块模型”则认为洋底高原是由板块扩张诱发的非均一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形成,无需明显温度异常。
图1.沙茨基海隆的地形图。图中彩色符号代表岩石取样位置。
图2.新提出的沙茨基海隆形成模式图。顶部的黑色双线代表洋中脊位置,黑色箭头指示板块扩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