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南大洋中尺度涡内极端温度扰动概率分布。(a) 温盐剖面历史观测数据空间分布;(b-c) 观测剖面距涡中心距离概率和累积概率分布;(d) 400米深处温度扰动概率分布,其中蓝色、红色和灰色分别为落在气旋涡内、反气旋涡内和总的剖面数量;(e) (d)中温度扰动发生在气旋涡(蓝色)和反气旋涡(红色)内的比率;(f) 不同强度温度扰动发生在气旋涡(蓝色)和反气旋涡(红色)内的比率随深度的变化。
图2. 南大洋中尺度涡内温度扰动空间分布。(a-b) 400米深处反气旋和气旋涡内平均温度扰动;(c-d) 反气旋涡内95%分位数极端高温扰动和气旋涡内5%分位数极端低温扰动;(e-f) 极端高温扰动发生在反气旋涡内的比率和极端低温扰动发生在气旋涡内的比率;(g-h) 南印度洋(b中黑色方框)中尺度涡内平均温度扰动断面,灰色等值线为气候态平均温度;(i-j)涡内等密度面上平均位温扰动断面,灰色等值线为深度;(k-l) 南极绕极流区域(g中黑色短线)涡内沿等密面温度扰动分量和总的平均温度扰动对比,阴影为标准差,黑色实线为二者比率。
图3. 南极绕极流区域涡内温度扰动变化趋势。(a) 400米深处反气旋涡内平均温度扰动、95%分位数极端高温扰动、和极端高温扰动发生在反气旋涡内比率的时间序列,黑色实线为线性变化趋势;(b) 400深处气旋涡内平均温度扰动、5%分位数极端低温扰动、和极端低温扰动发生在反气旋涡内比率的时间序列;(c-f) 2006-2019年间气旋涡(蓝色)和反气旋涡(橙色)内平均温度扰动,等密面上温度扰动分量、极端低温和高温度扰动、极端温度扰动发生在涡内概率,以及温度扰动标准差线性变化速率,色块为95%置信区间;(h) 红色色块为所统计的南极绕极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