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 9月6日,广州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南沙共同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
发布会现场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由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会同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等共同主持研创。本书在内容结构上分为总报告、体制创新篇、区域发展篇、产业协同篇、数字经济篇、人才湾区篇、文化消费篇七个部分,汇集了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多重压力下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整体保持稳健,其中粤九市投资与消费小幅增长,港澳的投资与消费则有所回落。在外贸方面,进口回落,出口微增,顺差扩大。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财政赤字率有所上升。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其中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在整个大湾区中的比重再次小幅上升,表明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提高。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修复性复苏”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只要保持疫情政策优化以来的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增长目标的难度预计会小于上年,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在跨境金融、交通等关键领域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加速港澳地区再工业化进程,带动港澳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改革红利释放,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指出——
努力稳外需、扩内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蓝皮书指出,2023年我国外需将面临巨大压力。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一方面要努力稳外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促内需,以保持社会总需求的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负面影响增大,我国的外贸压力明显加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企业反映手上的订单在减少,下单在延迟,大单变小,长单变短,全力稳外需成为当务之急。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贸易发展的未来走向。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是推动外贸供应链强链补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平台挖掘中国外贸新潜力,推动强链补链,加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同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激活产业链上中小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演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升级发展。对现在发展比较迅速的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要协调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培育贸易新动能。传统的优势要巩固,同时在升级中不断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例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光伏产品出口增速很快,形成了新动能。不仅如此,还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探索举办贸易数字化展会,加快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不断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以数字赋能增加贸易动能。四是充分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推动RCEP相关措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落地。持续优化面向RCEP国家的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鼓励企业抢抓RCEP机遇,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开拓RCEP市场。
在促内需方面,关键是要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恢复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通过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更加优越的市场环境。在稳增长方面,重点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通过全力落实广东交通强省战略,加快推动铁路与高速公路支线和联络线、珠海机场等机场项目改扩建、沿海港口疏港铁路、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p28-2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粤港澳大湾区实行更加开放一体化负面清单压力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经济引擎和开放门户,实行更加开放一体化负面清单压力测试,既是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扩大制度型开放来突破政策、制度壁垒的自身需要,也是支持国家加入更高标准的国际自贸协定、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前探路的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实行更加开放一体化负面清单压力测试的基础条件已比较充分,只要做好组织准备、方案准备和保障准备就完全安全可行。建议对标RCEP、CPTPP等国际高标准自贸协定,从市场准入、规则衔接统一、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等领域率先重点突破。
(一)通过扩大制度型开放来突破政策、制度壁垒的需要
相比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征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政策优势,但粤港澳因社会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对湾区内部市场互联互通、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构成了严重障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在中央支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推进交通互联互通、规则对接衔接为主要内容的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但要素流动受限、制度规则差异、市场准入门槛等问题依然是制约粤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主要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实行更加开放一体化负面清单压力测试,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有助于促进湾区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提升制度型开放的水平,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也有助于打破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藩篱,促进制度规则相统一,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先行先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需要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负面清单是较过去正面清单改革模式开放水平更高、对全球公司和国际资本更具吸引力的一种开放发展管理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实行更加开放一体化负面清单压力测试,可以形成一套兼顾开放和风险的双向开放体系,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树立新标杆,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三)支持国家加入更高标准的国际自贸协定的需要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为促进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大市场,在RCEP协议中,国家在货物贸易、贸易便利化、投资、服务等领域做出了比WTO相关协议及已有“10+1”自贸协定更开放的承诺,近90%的货物贸易将在10年内分阶段逐步实现零关税。粤港澳大湾区位于RCEP核心区域,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大湾区内部一体化。
我国还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改革先行区,理应勇担先行先试重任,对标CP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尽快高效实行压力测试。
(四)广东和广州高水平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广东和广州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地位。在举全省之力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过程中和在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新征程中勇担使命、当好尖兵,实行更加开放一体化负面清单压力测试,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投资贸易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拓宽合作领域,以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广东和广州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能,对广东和广州未来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意义重大。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p36-3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应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为“中国科技特区”
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百年来重大发展战略调整,标志着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了“本地平台”,对香港发展、深港合作以及大湾区建设均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南部区域一河之隔,天然具有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为未来深港合作及同城化发展创造巨大空间和机遇。
蓝皮书指出,应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为“中国科技特区”。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升战略层级,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成为“中国科技特区”,率先探索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在合作区科技要素跨境流动方面,对于进出合作区的国际科研人员,颁发多次出入、时间灵活的特殊签证,实现国际科研人员“无感通关”。对科研物资通关出台合作区深圳园区专项特殊监管政策、构建专属海关监管模式。科研资金建议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一般外汇进出、最为宽松便捷的特殊监管政策。在合作区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在合作区实行最开放的科研制度和最宽松的科技政策。如实行便利获取知识产权的开放政策,即在专利形成前,允许知识产权无偿获取和使用。在合作区信息跨境流通方面,建议建设国际数据港,创造与国际无速差的工作和生活通信环境。大力支持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探索数据主权、数据管辖、数据垄断、数据保护等举措。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p1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应在广州南沙打造协同港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
2023年9月6日,广州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
在广州南沙打造协同港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积极吸引港澳检验检测认证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市场、先进服务理念等诸多优势资源来南沙集聚发展,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建议南沙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和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凸出协调港澳、服务湾区的特色,搭建产业园区和总部基地双平台,加快形成与番禺、黄埔两个集聚区的区域联动、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1.是加快落实《南沙方案》、携手港澳增强内外循环链接功能的需要
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协同港澳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是《南沙方案》赋予南沙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南沙方案》中,国家明确支持南沙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要求“加强与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国际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共享、项目对接、标准兼容、检测认证、金融服务、争议解决等一站式服务”。在支持南沙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方面,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船舶管理、检验检测、海员培训、海事纠纷解决等海事服务,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在南沙打造协同港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可全面深化与港澳在科技创新、产业服务、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吸引更多港澳专业人才来南沙就业创业。
2.是加快将南沙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广东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增长极的需要
检验检测认证是推动实体经济、工程建设和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11类生产性服务业、8类高技术服务业以及9类科技服务业。在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打造协同港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支撑广州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科技创新强市,还可以充分发挥南沙的地域优势,更好地服务珠三角、大湾区产业发展,促进广州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服务能级。
3.是支持南沙产业立区、科技兴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南沙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产业优先发展是根本。需要持续壮大智能网联汽车、无人系统产业、船舶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数字产业、可燃冰、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发展国际商贸、跨境数据服务、跨境电商、国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发展协同港澳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吸引港澳检验检测认证方面的优势资源来南沙集聚发展,能显著提升对南沙区内的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商贸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通过检验检测认证引领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转变。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p162-16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数据驱动创新成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蓝皮书指出,数字化转型为大湾区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强劲推动力。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分析,发现数据驱动创新已成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数据驱动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使企业在新兴技术的赋能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紧跟数字经济时代大势,不断将产品和商业模式推陈出新,为企业经营注入新动力。大湾区数据驱动型企业制定包括数字技术和智能应用,以及数字文化、数据治理、网络安全、数据隐藏等的全面数据战略;打造一支由数据分析师、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稳固数字技术团队,并在需要更新技能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在企业决策和管理运行中建立广泛的数据思维方式,认定数据是决策的核心,而企业运作的全流程是不断收集、验证、管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高度重视数据共享,强化IT和业务之间的协作。
大湾区的数据驱动企业各具特色。美的集团进行扁平化组织架构变革,打造“T+3”全价值链数字化运营体系,以客户为中心,改变组织的商业和运营模式,降低组织间的摩擦,最大化组织效益。腾讯云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企点服务,如企点配Q、企点腾采通、货代Q宝等,为客户提供全场景企业级SaaS一体化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全面升级。深圳越海全球供应链通过电商供应链协同平台整合公司内仓储业务数据,打通订单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财务结算的全流程,实现人、货、物三者的数据级联,促进企业智能决策。微众银行围绕打造区块链全栈开源技术体系,构建开源社区,营造开源联盟链生态圈,在改善交付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不断巩固技术氛围和文化。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大湾区的数据驱动型企业逐步增加、不断强大,遍布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电商、物流、文创、娱乐、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产业跨界明显加速。目前,大湾区数据驱动型企业正在凝聚成数据驱动型产业体系,形成“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覆盖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辐射“双核一廊两区”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体系不仅弱化时空限制,助推市场主体的连接与协作,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内需潜力的释放,还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分割,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得市场要素流动更加便利化,尤其是为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提供机会。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3)》p225-2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通讯员/粟华英
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