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张力、赵洪云教授牵头主导“国产创新药+全球同研”模式取得里程碑式成果
湾区时讯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赵洪云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全球首个B7H3靶向ADC药物YL201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这是全球首次B7H3靶向药物在实体瘤的研究结果报道,还是首个报道的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后线治疗药物。值得一提的是,该临床试验是国产原研药,是由中国研究者主导、全球研究者参与的早期临床研究项目,是“国产创新药+全球同研”模式下的里程碑成果,彰显了中国原研药物的国际影响力。
3月31日,张力、赵洪云教授团队就该成果召开新闻发布会
该研究覆盖全球54家中心,纳入312例患者,发现YL201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等难治性肿瘤中的显著疗效,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均超过现有标准治疗,且安全性可控。
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高,是威胁全球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病例约占全球四分之一。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中预后最差的类型,后线药物选择有限;EB病毒相关肿瘤,如鼻咽癌(NPC)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在中国南方地区高发,大部分病人均面临远处转移复发的问题,治疗效果欠佳;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更是缺乏有效标准治疗手段。传统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存在毒性大、耐药率高或疗效有限等短板,亟需创新药物破局。
抗体偶联药物(ADC)作为当前医药研发领域的热点,通过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精准地将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形成癌症病灶富集的靶向作用,可以大大改善传统化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的弊端,被誉为“魔术子弹”。B7H3(CD276)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广泛高表达,采用该位点不仅能完成ADC的靶向性,同时还可以发挥B7H3的ADCC效应(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具有肿瘤杀伤与免疫调节双重潜力,是ADC研发的理想靶点。
全球多中心突破:YL201覆盖多瘤种,疗效全面领跑
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的1期/1b期临床试验,分为剂量递增(1期)和剂量扩展(1b期)部分,纳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患者。研究全球54家中心,涵盖亚洲、欧美多地域人群。
在287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尽管158例(55.1%)的患者既往已经接受过2线及以上的抗肿瘤治疗后进展,YL201仍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在117例(40.8%)患者中观察到了客观缓解。疾病控制率(DCR)高达83.6%。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中的疗效尤其值得关注。
破解耐药困局:为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提供“中国方案”
在72例可评估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3.9%,疾病控制率(DCR)达91.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3个月。这一结果显著优于拓扑替康(ORR约为24%)和卢比替丁(ORR约为35%)等现有的二线治疗方案。
YL201在既往治疗失败后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中展现卓越疗效,客观缓解率达到63.9%,几乎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有肿瘤缩小
突破性进展:全球首次报道B7H3靶向药物在鼻咽癌的疗效
在70例可评估的鼻咽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8.6%,疾病控制率为9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4个月。YL201在鼻咽癌患者中的疗效显著优于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如多西他赛(客观缓解率约为24%)和PD-1抗体(客观缓解率20-30%不等)。
基于该结果,为造福更多患者,张力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YL201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治疗既往经PD-(L)1抑制剂和至少二线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YL201在既往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转移性鼻咽癌中疗效显著,客观缓解率达到48.6%,疾病控制率92.9%
填补空白:全球首个肺淋巴上皮瘤样癌靶向ADC药物报道
在24例可评估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54.2%。LELC是一种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亚型,目前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迄今为止没有任何LELC患者后线治疗的方案报道或者指南推荐药物。本研究首次通过临床试验,发布了LELC后线治疗数据,填补了这项空白。这也是全球首次报道靶向B7H3的ADC在该瘤种疗效数据,YL201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发病率低且无标注后线治疗手段,YL201在该人群中客观缓解率达到54.2%
安全可控:在充分支持治疗下,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表现良好
在安全性方面,该临床研究3级或以上的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54.5%,以中性粒细胞减少(31.7%)最为常见。YL201的治疗中断率(5.4%)和剂量减少率(17.0%)相对较低。间质性肺病(ILD)的发生率仅为1.3%,低于同类B7H3的ADC药物DS-7300治疗后ILD的发生率(6.9%)。
研究结果显示,在充分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症支持治疗下,患者的血液学毒性可以得到迅速控制和恢复,后续治疗中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疗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迅速下降。可见,YL201安全性整体可控,治疗相关的毒性在充分的支持治疗中得到缓解。
走向世界:国产原研+全球协作,引领国际新药研发
本研究在2022年启动并开始招募受试者时就引发了全球关注。2024年9月,在欧洲肿瘤大会ESMO上,本研究更新的部分结果同样获得优先口头报告展示的邀请,在鼻咽癌、小细胞肺癌上有效的抗肿瘤活性数据得到全球关注,引发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作为首个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研发的B7H3靶向ADC,YL201的全球多中心模式不仅加速了临床试验进程,更打通了药物国际化的通路,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树立标杆。
面向未来:III期研究加速推进,惠及全球患者
YL201作为首个在EBV相关肿瘤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的B7H3靶向ADC,为这些难治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结果为YL201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3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NCT06612151和NCT06629597),将评估YL201在更大规模患者群体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期待YL201的后续结果,未来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团队合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宜联生物薛彤彤博士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宇翔副主任医师、杨云鹏主任医师、黄岩主任医师、方文峰教授、薛锦慧医师、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姣教授,浙江省肿瘤范云教授,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Siqing Fu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600-2
研究者简介:
通讯作者 张力教授
通讯作者 赵洪云教授
第一作者 马宇翔副主任医师
通讯员:文朝阳 赵现廷 郑敏珊
责任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