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家族兴衰沉浮,谱写着各自的传奇。其中,粤西盈河王氏家族,宛如一颗隐匿于历史尘埃中的明珠,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粤西盈河王氏,亦称作广东盈河王氏、化州盈河王氏,人们习惯简称为盈河王氏。其宗族的源头可追溯至化州盈河,也就是如今广东省化州市杨梅镇芬坡村。因地处广东省西部,故而得名粤西盈河王氏。
时光回溯到遥远的宋元时期,盈河王氏的始祖王积翁(1229-1284),字良存,又字善亭,号耕存,出身于闽福宁州(今霞浦)赤岸的一个不凡之家。生父王方大,嗣父更是南宋参知政事王伯大。王积翁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在家族的熏陶下,踏上了仕途之路。他辗转多地任职,从富阳知县到临安府通判,从知徽州到兵部侍郎,再到江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福建路提刑等,一路官运亨通,直至兵部尚书、宝章阁学士、福建路制置使等要职,最后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
王积翁像
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天下动荡,兵祸连连。王积翁心怀悲悯,不忍百姓受战乱之苦,毅然请命前往宣谕日本,试图平息这场无休止的纷争。然而,此次出使却充满了凶险。彼时的倭人,性情残暴,过往元朝派去的使者皆惨遭毒手,这让奉命出海的舟子们心惊胆战,迟迟不敢前行。王积翁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一路上,他耐心地劝导舟子,时而晓之以理,讲述和平的重要;时而动之以情,描绘百姓的苦难。在他的恩威并施下,船队终于缓缓驶向日本。当船队行至对马海峡,夜黑风高,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发生了。舟子们陡生恶念,竟设酒宴灌醉王积翁及同船士兵并将他们残忍杀害。随行的如智和尚等人因未参加酒宴,且不在同一船上而幸免于难,后参与作案的水手逃回被捉,如实交代作案经过,世人方得知王积翁遇难详情。元世祖听闻后,追封他为敬愍侯。多年后,元仁宗又加赠其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宰相)、上柱国(正一品)、闽国公,并改谥“忠愍”。
元仁宗圣旨
王积翁遇难后,遗体随船漂至吴阳海岸。他在粤地任职的三个儿子(永益、永显、永镇)得知父亲的噩耗,悲痛欲绝,匆忙寻至吴川。然而,当时世道混乱,兵荒马乱,他们无法将父亲的棺椁护送回闽地安葬,只能将其葬于吴川华文山(今吴川市塘缀镇)。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兄弟三人望着父亲的坟墓,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对仕途心灰意冷,决定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化州盈河定居下来,过上悠然自得的乡居生活。从此,盈河王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数百年的繁衍,逐渐发展成为粤西地区的一大望族。
王积翁一生刚正不阿,政绩斐然。他不畏权贵,敢于直面宗室家奴的恶行,果断予以惩戒,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在断案时,他秉持宽仁之心,仔细审查每一个案件,成功审清了三百起积压已久的案件,让冤屈得以昭雪;治理地方时,他始终以民为本,深知百姓的疾苦,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减免百姓的赋税,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福州任职期间,面对危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保境安民,使福州免遭屠城之祸,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为了平息兵祸,他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请缨宣谕日本,这份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不已。
当盈河王氏家族繁衍至第四代时,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三房王子荣之女王英,竟发生了白日飞升之事(她也是化州三奇之一“黄蜂为媒”故事的主人翁)。在当时的观念里,这被视为不祥之兆,族人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于是,他们纷纷开始迁徙。长房迁至禾丰(今广东省化州市杨梅镇高地村、旧坡村一带)等地;二房迁至那阳等地;三房则迁至潦口等地。这些分支虽然分散各地,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根源——盈河王氏。
王仙姑(潦口姑婆)
自盈河王氏始祖从闽地迁至粤地,时光已悄然流逝了七百余年。如今,盈河王氏的后代已遍布闽、浙、桂、粤、琼等地,后裔数量多达数十万众。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奋斗,传承着家族的荣耀。
留余家风:盈河王氏的留余家风,源于始祖王积翁的嗣父王伯大。王伯大(约 1185—1253 年),字幼学,号留耕,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他出身于闽长溪县赤岸,父亲王万全也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淳熙二年(1175 年)考中进士,曾任浙江青田县令,政绩卓著。王伯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嘉定七年(1214),他高中甲戌科袁甫榜进士第五名。此后,他踏上仕途,为官 34 载,历经 30 多次升迁,官至端明殿学士、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闽东地区迄今为止官阶最高的官员,被誉为“骨鲠大臣”。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一心为国为民;退休后,他两袖清风,依然心系天下苍生。他所著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立意深远,成为了盈河王氏家族留余文化的核心,被代代传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王伯大像
祠堂:粤西盈河王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化州市良光镇东埇村,它是盈河王氏宗族供奉、祭祀始祖王积翁及历代先人的神圣之地,也是盈河王氏宗族的总祠。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王氏大宗祠始建于禾丰大园岭(现化州市杨梅镇和平村委会高地村、旧坡村一带)。然而,岁月无情,宗祠因年久失修,逐渐倒塌。道光七年,宗祠迁建至东埇村背山之处。同治末年(1875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将宗祠摧毁得面目全非。光绪三年,宗祠又移至杨梅镇那阳村。但命运似乎总在考验着盈河王氏,光绪二十年(1894 年),宗祠再次遭遇台风的破坏。民国十四年(1925 年),宗祠迁回东埇村江岸堂旧庙址进行重建。1994 - 1997 年期间,完成了对宗祠的修缮工作。
王氏大宗祠设有三门,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间大门两侧的对联为“岐峰世胄,稼穑名宗”。“岐峰”代表着陕西岐山,那是周文王姬昌的祖地,象征着家族高贵的血统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稼穑名宗”说的是后稷,即姬弃,他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而周文王姬昌是其后十二世孙。王姓始祖太子晋(姬晋),则是姬昌的廿四世孙。这副对联彰显了盈河王氏源远流长的历史,表明其为名门望族之后。大门的横额上书“王氏大宗”,明确地宣告着这里是盈河王氏宗族的总祠。右门横额为“支分霞浦”,意味着盈河王氏是福建霞浦赤岸王氏的分支,点明了家族的起源之地。左门横额“派衍盈河”,则点明了盈河王氏的发源地为化州盈河(今广东省化州市杨梅镇芬坡村 )。王氏大宗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盈河王氏族人情感的寄托,它维系着族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对先祖的尊崇与敬仰之情,是凝聚宗族力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盈河王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家族传承。
王氏大宗祠
潦口仙院:又名潦口姑婆庙,位于广东省化州市下郭街道潦口村。这座庙宇大约始建于元明时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1986 年,它得以重建,并在 1997 年被列为化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中供奉的是盈河王氏三房王子荣之女王英,世人尊称她为王仙姑,又称潦口姑婆。她正是化州三奇“黄蜂为媒”故事的主人公。王仙姑的传奇故事,在茂名化州、湛江坡头、吴川、廉江、遂溪、雷州、徐闻等多地广泛流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在许多盈河王氏聚居的村庄庙宇里,都供奉着王仙姑,她的形象深入人心,承载着民众的美好祈愿。人们相信,王仙姑能够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潦口仙院以及与王仙姑相关的文化,是粤西盈河王氏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地方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盈河王氏家族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潦口仙院(潦口姑婆庙)
延华池(井):延华池(井)位于广东吴川市吴阳镇城里村,是吴川八景“延华弄月”的所在地。其历史与盈河王氏十三世王满两紧密相连。
王满两,字一瑞,讳延华,号玉宝,为遂溪训导王貂曾孙,家学底蕴深厚。早年任职惠州提标,明清交替时,吴川战乱,处于无政府状态,王满两被推举暂代知县。后来,他弃官从商,足迹遍布福建、高州府等地,积累了巨额财富。
因曾祖王貂为万历岁贡,常于城里游学并居延华池旁,王满两喜爱此地风物,便在池边置业,从吴阳上插村迁居而来。他还出重金重新疏浚延华池,深受乡民敬重,大家以“延华”相称,他也以此为号,后人尊称其为延华公,其事迹代代相传。
延华池(井)——延华弄月
王家拳(化州王家拳):原名王家南拳,2017 年更名为王家拳(化州王家拳)。据传始创于宋朝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取十种飞禽走兽形意而成。
清朝时,王姓武侠收广东下四府黄四龙为徒。后黄四龙将拳法传入化州市林尘镇沙洲坡村(盈河王氏长房王可扬支脉村)。清光绪十年,传承人王武忠(族谱名王周忠)已得黄四龙真传。王武忠三子王序熙、王序泰、王序明受父影响,拜入黄四龙门下成“关门弟子”,尽得“王家拳法”绝学,传承超百年。
此拳风格刚猛,融合地方拳种,脚勾手抹、拳腿并用。以“吐纳功”内修精气神,“童子撞碑功”等外练筋骨皮,三式九法麒麟步为技击核心。
王家拳崇尚“忠义仁勇,天人合一”,爱国护民事迹多。传承人王军杰强调其“教人”“育人”价值。
如今以王军杰、王冠杰等为代表传承,王军杰获武术“七段”。该拳在粤西普及,传至珠三角等地,2014 年列为茂名非遗,2022 年入选广东省级非遗名录。
王家拳(化州王家拳)省级非遗牌匾
钟秀坊:据光绪版《化州志》记载,钟秀坊位于五岭庙前,为举人王福所建,今已废。王福系盈河王氏二房裔孙,字文惠,谥文渊,举人。其仕途顺遂,初任雷州徐闻同知,后擢选广西博白县知县。王福勤政爱民,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钟秀坊虽已毁,却曾见证王福的功名成就与盈河王氏的家族荣耀。
钟秀坊
仁德堂:位于吴阳上插(今吴川市吴阳镇闸口村委会中间村南面),取儒家仁义精神为要义以名其号,历史悠久,历来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其初由盈河王氏上插十世祖王貂,为纪念抗辽名将康保裔,于明嘉靖年间所创建,并题庙联“仁义播乾坤保守四方皆迪吉,德恩施宇宙扶持万境共咸亨”。
庙内祀康皇仁恩大帝、玄坛金轮都督赵元帅、垌主简官人。仁德堂初址在上插江口埇,因社会历史环境更革,庙宇曾随王氏乡民迁至上插中间村西南面,后由贵州威宁镇总兵记名提督曾敏行卜址后移约五十米。曾敏行曾从贵州携铜鼓安置于庙中。光绪版《高州府志》有记载此铜鼓:“一在吴川上插康王庙高八寸面阔一尺二寸五分底径一尺二寸腰围三尺三寸周身云雷纹两旁四耳光绪间邑人威宁镇总兵曾敏行自贵州携归安置庙中吴川毛志稿”;光绪版《吴川县志》也有记载此铜鼓:“康王庙铜鼓在上插仁德堂高八寸面阔一尺二寸五分底径一尺二寸腰围三尺三寸周身云雷纹两旁四耳光绪间邑人威宁镇总兵曾敏行自贵州携归安置庙中”。
如今,仁德堂保留正月初十至十五举行游神赛会、吴川山歌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每年诞期会有广东传统粤剧演出。据传仁德堂康皇与水洒广福堂康皇为一木所雕,同根同源一脉相连,每年固定正月十二、十三为两村相互游神拜访之期,这两天,两村热闹非凡,以此延续两村一家的传统友谊,传承发扬康保裔扶弱锄强、牺牲卫国的仁义精神。
仁德堂庙序
石滩奇观:石滩,位于广东省化州市良光镇东埇管区,塘缀河上游西侧,木塘公路南北横穿而过。2015 年元旦落成的东埇管区牌坊,气派地矗立在石滩路口,成为石滩与东埇管区的醒目标志。
东埇管区牌坊
这里人文历史厚重,见证了盈河王氏长房村庄东埇管区的变迁。清道光七年(1827年),石滩墟应运而生,曾盛极一时,与良光墟齐名,墟期为二、五、八,光绪版《化州志》有载。1937 年石滩墟关停,1958-1984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虽几度欲复市,终因种种原因未果。
石滩的自然景观独特,石滩河蜿蜒流淌,东北两条河流九曲十三弯,在此汇流成潭。潭底怪石如毯,块块数丈见方,天然形成桥墩,托起一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朴砖拱桥,桥身大拱形排水门设计精巧,坚固无比,远近闻名,且与旁侧新建的水泥桥相映成趣。石滩桥是东埇管区村民日常出入的要道,石滩也因此成为东埇管区的重要地标。
此外,“鲤鱼跳龙门”的风水佳话流传于此,“上古楼下坎头,两条鲤鱼中间游”的顺口溜口口相传。石滩曾有石滩中学(良光附中前身),虽已废弃,却也为其添上浓厚的人文气息。石滩奇观,底蕴深厚,韵味悠长。
石滩砖拱桥
习俗:在盈河王氏的大多数村庄,都保留着做二月初六年例的习俗。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盈河王氏潦口姑婆(王仙姑)的升仙之日。每年的这一天,村庄里都会热闹非凡,人们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表达对王仙姑的敬仰与怀念。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王仙姑的纪念,更是盈河王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它将族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家族的情感得以延续。
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十四,盈河王氏的子孙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广东省吴川市塘缀镇,共同祭拜盈河王氏始祖墓,这便是春祭。春祭的场面宏大而壮观,子孙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祭品,表达对始祖的缅怀之情。按照以往的传统,除了春祭之外,还有秋祭。然而,近年来秋祭较少举行。此外,王氏大宗祠每逢初一、十五等重大节日,都会有族人前来烧香火,香烟袅袅,寄托着族人对先祖的思念和祈福。
粤西盈河王氏祭祖现场
杰出人物:盈河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在古代,有举人、进士等,他们在科举道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家族争光。在现代,也有院士、学士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分布在政界、军界、商界、学界、科技界等各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王积翁、王广、王铭、王福、王貂、王如澄、王国瑞、王怀勋等,他们的名字,成为了盈河王氏家族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盈河王氏后人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粤西盈河王氏,这个隐世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他们的故事,是一部家族的传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盈河王氏家族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家族的精神,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王康超
责任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