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痛只是“班味”小毛病?竟然是颈部长了一块“大生姜”
203
2024-12-26 13:52:20
   收录于合集: # 湾区时讯
1
0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放下“班味”,找到“松弛感”

湾区时讯 在工作中一向雷厉风行的莫先生,多年来始终被颈肩部的疼痛所困扰。起初,那若有若无的疼痛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他以为只是每个打工人都有的“小毛病”而已。直至后来疼痛越来越严重,他来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才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小毛病”居然是一块“生姜”状肿瘤引起的……

颈椎的神经长了包绕血管的一块“大生姜”

这些年,颈椎的疼痛像狡猾的暗影,一直缠绕着莫先生,逐渐从微弱的隐痛演变为如烈焰般炽烈的剧痛,无情地侵蚀着他的精神防线。直至在当地医院求诊,医生那无奈摇头,让他去其他医院的就诊,才让莫先生恍然惊觉,这病痛的严重性或许远超自己的想象。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莫先生来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张继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张继了解他的病情和辅助检查后,凭借着在脊髓脊柱肿瘤领域里多年的诊疗经验,给出了明确的临床诊断。

经过中肿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MDT团队的讨论,莫先生被确诊患有颈椎哑铃型神经鞘瘤(一种特殊生长类型的神经鞘瘤)。此肿瘤长径超过60mm,宛如一块形状怪异的巨大“生姜”,它张牙舞爪地缠绕在颈椎的神经与血管之上,如同恶魔的触手一般,无情地侵蚀着这片脆弱而关键的人体领地,给莫先生带来无尽的痛苦与威胁。脊髓受压严重,肿瘤体积极为庞大,累及范围甚广,而且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倘若不尽快实施手术,莫先生甚至还有瘫痪的风险。

术前“生姜”样肿瘤三维重建

小can科普:

脊柱哑铃型神经鞘瘤是脊髓脊柱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全切除而达到治愈,一般很少复发。然而,脊柱哑铃型肿瘤的完全切除并非易事。由于哑铃型肿瘤具有独特的术中暴露需求,这使得对其进行全切的手术操作依然充满挑战性。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患者术后能够正常生活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后路全/半椎板切除术作为一种经典的手术入路,在面对哑铃型肿瘤时,往往难以实现肿瘤的全切,而且这种手术方式还伴着脊柱不稳的风险。而经扩大的椎间孔或间隙入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入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优势,为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D打印助力,将“生姜”连根拔起!

“针对莫先生的肿瘤,除了切除肿瘤、避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和增加脊柱不稳风险外,避免颈部大血管损伤也是本次手术的主要目标。”张继说。对于此类型复杂的肿瘤,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将患者的椎管及肿瘤以实体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医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制定手术方案,确定最佳的手术入路、切除范围和操作方法,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来说,3D打印模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可以利用模型向患者解释肿瘤的位置和手术可能的影响。

肿瘤(绿色)的3D打印模型

经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业组MDT讨论,张继对手术方案全面且缜密的评估后,精心制定出了“将生姜连根拔起”的行动方案。此方案具有神经损伤风险低,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等优势。这一手术方案无疑是为患者带来福音的最佳选择。

莫先生的肿瘤位置异常刁钻,就像一枚深藏于错综复杂迷宫之中的定时炸弹,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张继医生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巧妙地策划并实施了一项前后联合入路的精妙手术方案,宛如两位默契无间的舞者,在椎间孔这一狭窄而关键的舞台上,两条手术路径优雅且精准地交汇在一起。整个过程中,神经未受损伤,脊柱的稳定性也得以完好保留,真正实现了微创全切这一目标,为莫先生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之光。

ada29b980832f6d7b0c568735cbb6fe

手术团队“拔姜”行动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感”

“肿瘤拔除了之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感,如释重负!”在术后快速康复技术的辅助下,手术后的第三天,莫先生就能下床行走,困扰他多年的疼痛终于得到了缓解,身体也逐渐恢复。

d481236414352a3aea854f39c8a81d9

近年来,中肿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业团队重视脊髓脊柱肿瘤内镜技术的应用,该团队在多个瘤种的外科治疗方面成绩突出。团队从治疗理念到实际操作,全面实现了微创化,有力地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其为疑难病患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强大的医疗实力。

通讯员:陈鋆 郑敏珊

责任编辑/刘秀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