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市女性婚恋观生育观 调查报告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联合课题组 摘 要 : 本文基于对广州市 1043 名女性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 , 深入分析 了女性的婚恋观念 、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现状 。结果显示 , 广州市民婚龄持 续推后 , 新生代女性婚恋观念呈“ 恋爱热衷 、婚姻冷淡 ” 态势 。近七成的。 本文是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 、广东省决策咨询基地广州大学粤港 澳大湾区 (南沙) 改革创新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 邓静红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 , 广州市增城区政协副主席 ; 谭苑芳 , 博 士 ,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 , 教授 , 研究生导师 ,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 ( 南沙) 改革 创新研究院理事长 ,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负责人 , 研究方向为社 会学 、宗教学与城市学等 ; 周雨 , 博士 ,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 广州市粤港澳大 湾区 (南沙) 改革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 讲师 ,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 心研究员 ; 李健晖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委员 、参政议政处处长 ; 粟华英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社会发展工委副主任 , 广州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综合管理主任 , 经济师 , 研究方向为社会调 查 、民生事务 、公共服务等 ; 张永军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处副处长 ; 任慧明 , 民进 广州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处二级主任科员 ; 刘继承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社会发展工委主任 ; 马 胜佼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社会发展工委副主任 。执笔人: 周雨 、粟华英。 |
女性认为生育非必需 , 新生代女性尤其如此 。生育规模呈现小型化趋势 , 一 孩为主力 , 三孩现象罕见 。影响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女性婚姻观念变 迁 、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提高 、小家庭生育观念普及 、生育成本上升等。 本文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典型做法 , 并提出了完善生育假制度 , 完善生育育儿补贴政策 , 多措并举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及质量提升 , 促进 “ 妈妈岗 ” 发展 , 全面推进辅助生殖技术法治化 、保险化 、专业化和创新 化 , 探索推进非婚生育合法化及相关权益保障等对策建议 , 以促进广州市生 育提升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键词: 婚恋观 生育观 生育率 鼓励生育政策 持续下降的出生人口数量和不断攀升的老年人口比例 , 导致中国人口老 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 这一人口失衡状况已然上升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 2023 年中国新生儿出生数为 902 万 , 连续 7 年持续下降。虽然广州市的人口 出生率高于全国水平 , 但存在波动下降趋势 , 也面临人口结构性变化的挑战。 婚恋理念和生育理念的变迁趋势 , 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过 去的几十年里 , 中国的生育观经历了从计划生育到放宽生育政策 , 再到当前的 生育自由。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家庭规模的调整 , 也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人口 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 人们对于 生育的决策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 而不仅仅是经济因素。 为了解广州市民众特别是新生代的婚恋观生育观状况 , 分析其影响因 素 , 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对策建议 , 2023 年 11 ~ 12 月 , 广州大 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联合开展了“ 2023 年广州市女性婚 恋观生育观研究 ” 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配额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 方式 , 成功访问了广州市越秀 、荔湾 、海珠 、天河 、黄埔 、 白云 、番禺 、南 沙 、花都 、增城 、从化等 11 个区 1155 位女性居民 , 回收有效问卷 1043 份。 受访女性的背景信息如表 1 所示。 |
表 1 受访女性背景信息。单位: %
328 |
续表
一 广州市女性婚恋观念现状 (—) 广州市民婚龄推后趋势显著 随着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观念普及 , 年轻人的婚恋观变得更加开放和 自由 。婚姻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而是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因此 , 当代年轻人普遍追求高学历 、事业发展 , 婚龄延后成为常态 。根据广 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 广州市民的平均初婚年龄在逐年上升 , 从 2016 年的 27. 42 岁上升到 2020 年的 28. 55 岁 , 上升幅度达到 1. 13 岁 ; 20~24 岁 这一低龄结婚群体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 从 2016 年的 29. 4%降至 2020 年的 23. 5% ; 而 30 岁以上的高龄结婚群体比例不断攀升 , 初婚年龄在 30 岁以上 的比例从 20. 8%上升到 28. 7% 。这反映了广州结婚人群的年龄呈现“ 去峰 填谷 ”式变化 , 主流婚龄正在从 20 多岁逐渐推移至 30 岁左右 (见图 1) 。 |
50 40 30 20 0 |
. 30岁及以上 |
28 . 8 一 岁 28 . 6 28 .4 28 . 2 28 . 0 27 . 8 27 . 6 27 .4 27 . 2 27 . 0 26 . 8 |
|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 年份) 图 1 2016~2020 年广州市民初婚年龄情况 资料来源: 广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 (二) 当代女性对婚姻的态度 1. 婚姻已不再是当代女性生活的唯一出路 调查显示 , 针对婚姻是否为人生必选项问题 , 69. 4%的受访女性认为 “ 是”, 25. 1%的认为“ 不是”。其中 , 未婚女性中 83. 3%的认为 “ 不是”, 仅有 10. 8%的认为“ 是”; 而已婚女性中 54. 5%的认为“ 不是”, 低于未婚 女性约 29 个百分点 , 而认为“ 是 ” 的比例刚过四成 , 为 40. 5% (见图2) 。 2. 女性对婚姻必需性看法受生活工作质量影响 , 随生活工作状态满意度 提升而加强 调查显示 , 对目前生活状态 、工作状态表示 “ 很满意 ” 的受访女性 , 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选项的均超过了五成 , 分别为 58. 8% 、54. 4% ; 反之 , 对 目前生活状态 、工作状态表示“ 不满意 ” 的 , 认为婚姻不是人生必选项的 均超过了八成 , 分别为 82. 5% 、83. 3% 。另外 , 职位越高的受访女性认为婚 姻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越高 (见表 2) 。 |
|
|||||||||||||||||||||||||||||||||||||||||||||||||||||||||||||
一 120 % 80 40 20 0 |
女性 未婚女性 已婚女性 |
||||||||||||||||||||||||||||||||||||||||||||||||||||||||||||
图 2 受访女性对婚姻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 调查数据。 表 2 不同生活工作状态女性对婚姻是否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单位 : %
资料来源 : 调查数据。 3. 代际鸿沟愈加明显 : 从必需到选择 调查显示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呈跳跃式增 331 |
长 。“ 60 后 ” 女性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最高 , 为 62. 8% ; 高于 “ 70 后 ” (51. 6%) 11. 2 个百分点 、“80 后 ” (29. 0%) 33. 8 个百分点 、“90 后 ” (17. 0%) 45. 8 个百分点 、“00 后 ” (4. 8%) 58 个百分点 。而认为婚 姻不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 , 则随着代际年老化而不断递减下降 。“00 后 ” 女 性认为婚姻不是人生选项的比例最高 , 为 88. 1% ; 高于“ 90 后 ” (77. 8%) 10. 3 个百分点 、“ 80 后 ” (64. 5%) 23. 6 个百分点 、“ 70 后 ” (43. 9%) 44. 2 个百分点 、“60 后 ” (34. 9%) 53. 2 个百分点 (见图 3) 。 |
||
% |
80 40 20 0 |
是 不是 |
"00后 " " 90后 " " 80后 " "70后 " " 60后 " 图 3 不同年龄代际女性对婚姻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4. 经济独立性程度影响女性婚姻观念 , 婚姻非必须已成为中低收入群体 主流观点 调查显示 , 认为婚姻是必选项的 , 中、低收入 (月收入 1 万元及以下) 女性中选择的比例都在三成以下 , 其中的中低收入女性最低 , 仅为 17. 8% 。 认为婚姻不是人生必选项的 , 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女性中选择比例均超过七 成 , 分别为 77. 0% 、72. 0% ; 其次是低收入、中高收入女性群体 , 选择比例也 超过了六成 , 分别为 64. 7% 、66. 2% ; 而高收入女性中对这一观点的选择比例 (59. 0%) 最低 (见图4) 。从数据反映了经济独立性程度对女性婚姻观念的深刻 影响 , 低收入群体明确地将婚姻视为“非必选项” 已成为主流观点 , 值得重视。 |
高收入 ( 20000元以上 ) 中高收入 ( 10001 ~20000元) 中等收入 ( 5001 ~ 10000元) 中低收入 ( 3001 ~5000元) 低收入 ( 3000元及以下 ) |
是 不是 59 . 0 35 . 2 66 .2 30 . 8 72 . 0 21 . 0 77 17 . 8 64 . 7 27 .5 |
0 20 40 60 80 ( % ) 图 4 不同收入群体女性对婚姻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5. 自信心水平与女性对婚姻的必要性认知有一定的正向关联 调查显示 , 随着自信心评分的提高 , 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 逐渐增加 。 自信心评分为 2 分及以下的女性中 , 认为婚姻是必选项的比 例为 18. 8% ; 评分为 4 分的女性中 , 这一比例上升到 28. 7% ; 而自信心 满分 (5 分) 的女性中 , 这一比例进一步增至 31. 1% 。虽然随着自信心 的提升 , 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有所提升 , 但认为婚姻不是必选 项的比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 即使在自信心最高的群体中 , 仍有 65% 的女性认为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在所有受访女性中 , 没有考虑过婚 姻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 , 从自信心最低的 9. 4%逐渐降至自信心最高的 4. 0% 。这可能反映了随着自信心的增强 , 女性更倾向于对婚姻有明确的 态度和选择 ( 见图 5) 。 6. 经济独立性是影响自信心和婚姻观念的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 , 自信心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 。低收入女性自评自信心低 分 ( 1 分或 2 分) 的比例最高 , 达 13. 7% ; 而高收入女性自评自信心低分的 比例最低 , 仅为 6. 7% 。高收入女性自评自信心高分 (4 分或 5 分) 的比例 最高 , 达 76. 2% ; 而低收入女性自评高分的比例较低 , 为 51% 。随着收入 水平的提高 , 自评自信心 3 分的比例先升高后下降 , 中等收入群体中该比例 333 |
一 80 % 口 是 回 否 . 没想过 70 50 40 30 20 0 2分及以下 3分 4分 5分 |
||||||||
图 5 不同自信水平的女性对婚姻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最高 , 为 45. 6% (见图6) 。数据表明 , 较高的经济独立性会提升女性的自 信心 , 从而增强她们认为婚姻必需的倾向 , 而相对较低的经济独立性会打击 女性的自信心 , 使她们更倾向于认为婚姻是非必需 , 同时也会增加对婚姻必 需性缺乏明确态度的比例 。因此 , 经济独立性是影响自信心和婚姻观念的重 要因素 。增强女性的经济独立性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她们的自信心 , 并 引导其更积极的婚姻观念。 |
||||||||
一 80 % 75 70 65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5 |
1分或2分 3分 4分或5分 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等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 |
|||||||
图 6 不同收入水平女性自信心水平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
(三) 新生代女性的婚恋观: 热爱自由 , 审慎对待婚姻 随着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 , 婚姻的必需性和吸引力有所下降 , 恋爱 被视为探索和体验的过程 , 而非必然导向婚姻的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 , 在未 婚女性中 , 74. 7%的表示愿意“ 谈恋爱”, 表示愿意“ 结婚 ” 的为 40. 9% , 而即不恋爱也不结婚的比例也超过了两成五。 1. 新生代女性婚恋观念呈现“ 恋爱热衷、婚姻冷淡 ”态势 在受访未婚女性中发现 , 一是不同年龄段女性愿意谈恋爱的比例普遍较 高 , 但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00 后 ” 女性高达 77%的愿意谈恋 爱 , 而“ 70 后 ”则只有 60% 。二是新生代女性虽然热衷于谈恋爱 , 但对婚 姻持谨慎态度 。“00 后 ”女性中选择愿意结婚 (26. 2%) 的远低于愿意谈恋 爱 (77. 0%) 的 , 超过 50 个百分点 ; “ 90 后 ” 为 45. 4% , 也低于她们愿意 谈恋爱 (75. 1%) 的比例近 30 个百分点 。三是都不愿意结婚的比例呈现年 轻化趋势 , 从“ 70 后 ” 的 20%上升到“ 00 后 ” 的 23. 8% , 反映了新生代女 性中不婚主义观念的增强 (见图 7) 。 |
|
一 80 % 70 50 40 30 20 0 |
|
"00后 " " 90后 " " 80后 " "70后 " 图 7 不同年龄代际未婚女性的婚恋意愿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
2. 工作满意度状态决定未婚女性婚恋意愿高低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大多数女性都有较高的谈恋爱意愿 , 但工作状态不 佳时会大幅降低这种意愿 。对工作不满意的未婚女性 , 只有 54. 1%的愿意 谈恋爱 , 低于其他工作不太满意群体 (74. 6%) 、一般群体 (76. 1%) 、较 为满意群体 (76. 8%) 20 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工作满意度越高 , 未婚女性 愿意踏入婚姻的意愿就越强 。工作较为满意的未婚女性中愿意结婚的比例最 高 , 为 50% ; 而工作不太满意的未婚女性中 , 选择愿意结婚 (25. 4%) 的 比例最低 , 这一比例低于工作较满意者 24 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工作不满意 的未婚女性中 , 高达 40. 5%的表示既不愿意谈恋爱也不愿意结婚 , 高于工 作较为满意群体 22 个百分点以上 (见图 8) 。 |
||
一 80 % 70 50 40 30 20 0 |
口 谈恋爱 回 结婚 回 都不愿意 比较满意和很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不满意 |
|
图 8 不同工作状态未婚女性的婚恋意愿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二 广州市女性生育观念现状 (—) 广州市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近年来 , 广州市人口出生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根据广州统计数据 , 受 |
2023年广州市女性婚恋观生育观调查报告 二孩政策影响 , 2015~2017 年 , 出生率从 17. 7咖快速上升至 22. 7咖的高位 , 2018 年随后回落至 18. 7咖 , 2021~2023 年徘徊在 11咖左右的低位 ; 与 2017 年的高位相比 , 下降超过一半 , 但高于全国水平 (6. 39咖① ) (见图9) 。
26 - 24 - 22 - 20 - 18 - 14 - 12 - 8 - 4 - 2 -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 年份) 图 9 2013~2023 年广州及全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年鉴》 (2014~2024 年) 和《中国统计年鉴》 (2014~2024 年) 。 (二) 当代女性对生育的态度 当代女性认为生育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必经阶段 , 而更多转化为个人 可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 。调查显示 , 针对生育是否为人生的必选项问题 , 68. 3%的受访女性表示“ 不是”, 只有 27. 3%的表示“ 是”。这可能与婚姻 状况 、经济发展 、教育水平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个人工作生活经历的差 异有关。 1. 未婚已婚女性对生育必需性存在鲜明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未婚女性普遍不认同“ 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 的高 达 85. 2% , 只有 9. 6%的人认为是必选项 , 这说明对未婚女性来说 , 生育并 不是一个普遍的人生目标 。二是相对于未婚女性 , 已婚女性对生育的态度更 ① 《2023 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中国政府网 , https: //www. gov. cn/ lianbo/bumen/202401/content — 6926483. htm。 337 |
口 是 回否 % 80 40 20 0 85 . 2 68 . 3 50 . 1 46 . 3 27 . 3 广州蓝皮书 . 社会发展 为均衡 , 其中已婚女性中有 50. 1%的认为生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 而认为 “ 是 ” 的比例为 46. 3% ( 见图 10) 。这可能说明已婚女性在考虑生育问题 时 , 会受到伴侣意见 、家庭规划以及其他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女性 未婚女性 已婚女性 图 10 受访女性对生育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2. 生育观代际断裂 : 新生代倾向于非必需 , 老一代秉承传统观念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年龄越大 , 越倾向于认为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60 后 ”女性中持这一观点的比例高达72. 1% ,“ 70 后 ” 为 56. 7% ; 而“ 00 后 ” 和“ 90 后 ”反差凸显 ,“ 00 后 ”持这一观点的比例仅为4% , 低于“ 70 后 ” “ 60 后 ”52~68 个百分点 ; “ 90 后 ” 持这一观点的比例也只有 16% , 低于 “ 70 后 ”“60 后 ”40 ~56 个百分点 。二是“ 80 后”、“90 后 ” 和“ 00 后 ” 三代年轻人普遍不太认同“ 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选择比例分别为 59. 0% 、 79. 6% 、89. 7% 。三是生育观呈现明显的代际断层 。“60 后 ”“70 后 ” 老一 代人认为“ 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 的占多数 , 而“ 90 后 ”“00 后 ”新生代则 绝大部分反对 ,“ 80 后 ”人群处于两代之间 , 认同率为 36. 9% , 是一个过渡 群体 (见图 11) 。这反映了新生代年轻人更追求个人自主 , 传统生育价值观 正弱化 , 而老一代受传统观念影响 , 仍将生育视为人生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 代际之间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 值得重视相关社会现象和影响 。 |
% 80 40 20 0 四是未婚愿意生育 2023年广州市女性婚恋观生育观调查报告 新生代女性生育意愿低迷 。在未婚女性中 , “ 80 后 ” 的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 为 41. 7% ; 其次是“ 90 后”, 生育意愿为 34. 4% ; 而“ 00 后 ” 的生育意愿 最低 (15. 9%) , 低于“ 80 后 ”25. 8 个百分点 。在已婚未育女性中 , “ 00 后 ”计划不生育的比例 (21. 2%) 分别高于“ 90 后 ” (13. 3%) 、“ 80 后 ” (12. 5) 8 个百分点左右 (见图 12) 。
"00后 " " 90后 " " 80后 " "70后 " " 60后 " 图 11 不同年龄代际女性对生育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 50 40 30 20 0 "00后 " " 90后 " " 80后 " 图 12 不同年龄代际未育女性的生育意愿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
3. 文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生育可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倾向于认同“ 生育是人生必选 项”, 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职及以下的女性中 58. 3%的人认为生育是必选 项 。二是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认同度逐步降低 ,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到大专/ 高职时 , 认同“ 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 的比例降至 31. 1% , 本科学历者进一 步降至 25. 4% , 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略有回升至 28. 7% ,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见图 13) 。 |
|||||||||||||||||||||||||
一 80 % 70 50 40 30 20 0 |
|
||||||||||||||||||||||||
高中/中职及以下 大专/高职 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图 13 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对生育是否为人生必选项的态度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在未婚女性中 , 随着学历的提升生育意愿呈上升趋 势 , 高中/中职及以下学历愿意生育的比例为 20% , 大专/高职学历的为 28. 9% , 大学本科学历的为 29. 9% , 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为 35. 3% 。二是在已 婚未育女性中 , 随着学历的提升计划不生育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 大专/高职 学历不生育的比例为 23. 5% , 本科学历的降至 13. 8% , 硕士及以上学历的 为 18. 2% (见图 14) 。 4. 经济能力极低极高时倾向于生育必需 , 中等收入则重视个人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女性经济独立性与生育观念之间呈现“ U”形曲线 关系 。当经济独立性较低或较高时 , 认为生育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较高 ; 而 340 |
未婚生育意愿 2023年广州市女性婚恋观生育观调查报告 一 40 30 20 0 高中/中职及以下 大专/高职 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图 14 不同受教育程度未育女性的生育意愿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经济独立性处于中等水平时 , 这一比例会出现下降 。具体来说 , 低收入女性 中有 29. 4%的认为生育是必选项 , 这一比例相对较高 , 可能是由于女性缺 乏经济独立性 , 更倾向于传统的生育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加到中等收入女性 中 , 这一选择比例降至 21. 3% , 这表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 女性生育观 念开始现代化 、个体化 , 将生育视为必选项的比例出现下降 。而高收入女性 中 , 这一比例上升至 41% , 这说明女性拥有了较为充裕的经济条件承担生 育成本 , 生育再次成为她们的优先选择 , 此时比例出现回升 。二是女性经济 地位越高对生育必选项的比例就越高 。调查数据显示 , 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 重较低 (30%以下) 的女性 , 只有 22. 4%的认为“ 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当 个人收入占比在 30%~50%时 , 该比例上升至 28. 6% ; 而个人收入占比超过 50%时 , 认同度进一步提高到 30. 2% (见图 15) 。这说明经济的独立和话语 权赋予了她们更大的选择自主权 , 使她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是否生育 的决定。 5. 生活工作状态良窘决定女性生育观差异 , 环境压力越小者越视生育为 必需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女性对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满意度越高 , 认为生育是 人生必选项的比例就越高 。对生活状态 、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女性中 , 分别有 |
一 50 40 30 20 0 一 35 % 30 25 20 15 5 0 |
月均个人收入 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等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 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 占30%以下 占30%~50% 占50%以上 |
|
图 15 女性经济状况对 “ 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的影响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高达 58. 8% 、59. 5%的认为生育是人生必选项 , 这可能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状 态良好的女性 , 拥有较为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考虑生育问 题 。二是女性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满意度越低 , 认为生育是人生必选项的比例 就越低 。对生活状态 、工作状态不满意的女性中 , 认为生育是人生必选项的 比例分别只有 17. 5% 、16. 7% , 分别低于对生活工作状态很满意的 41. 3 个、 42. 8 个百分点 (见表 3) 。这可能是生活和工作状况不佳的女性面临较大的 生活工作压力 , 她们对生育可能持更为理性和现实的考虑。 342 |
2023年广州市女性婚恋观生育观调查报告 表 3 不同生活状态 、工作状态女性的生育观 单位: %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三) 广州市民生育规模 2015 年 10 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 2021 年 5 月出台三孩政策 。广州市的 户籍人口生育模式在过去 10 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孩生育占比从 2013 年的高点 (73. 86%) 逐渐下降 , 2017 年达到最低 (37. 17%) , 大幅下降了 36 个百分点以上 ; 在政策放开后 , 2 孩生育占比从 2014 年的 25. 30%快速攀 升 , 2017 年达到顶峰 (59. 21%) , 大幅上升了近 34 个百分点 。但自 2018 年开始 , 1 孩生育占比出现反弹并逐渐上升至 2022 年的 47. 85% ; 而生育两 个孩子的占比逐年递减 , 2022 年降至 41. 01%的水平 。而三孩政策实施后 , 虽然三孩及以上生育占比持续上升 , 从 2020 年的 9. 16%增长到 2022 年 11. 14% , 不过总体占比仍较低 。这说明政策效果有限 , 而经济 、社会等其 他约束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 (见图 16) 。 已婚已育女性生育规模 。调查显示 , 大多数已育女性 (67. 3%) 生育 了 1 个孩子 , 30. 6%的生育了2 个孩子 , 只有 2%的生育了 3 个孩子及以上 , 生育 3 个孩子及以上的主要集中于低学历 ( 高中/中职及以下) 群体 (10. 5%) 、较强自信心 (5 分) 的群体 (6. 1%) 、“ 80 后 ” 群体 (4. 7%) 、 家庭经济地位较低 ( 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 30%以下) 的群体 (4. 7%) 、 中低收入群体 (4. 5%) 和低收入群体 (4. 3%) 。 343 |
- 73 . 86 72. 86 65 . 87 - 55 · 75 59 . 21 536 40 .23 43 . 20 44. 36 44.08 41 . 01 32 .53 4. 93 37 . 17
23 . 96 25 . 30 14 8 .20 3 . 62 2. 18 1 60 2. 31 1 . 84
80 70 50 40 30 20 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年份 ) 图 16 2013~2022 年广州市户籍人口生育孩子数量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年鉴》 (2014~2023 年) 。 未育女性计划生育规模 。调查显示 , 在未婚女性中表示愿意生育孩子 的比例为 30. 4% ; 在已婚未育女性中 , 44%的计划生育 1 个孩子 , 40. 8% 的计划生育 2 个孩子 , 计划生育 3 个孩子的为 0 , 15. 1%的计划不生育。 这反映了未婚女性生育意愿较低 , 而已婚未育女性大部分计划生育 1 ~ 2 个孩子。 1. 不同年龄段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规模呈现明显分化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 80 后 ”成为现阶段“ 双孩生育 ” 主力军 。在已 婚已育女性中 , “ 80 后 ” 群体中生育 2 个孩子的比例最高 (44. 1%) , 高于 “ 90 后 ” (22. 4%) 、“70 后 ” (23. 8%) 、“60 后 ” (16. 3%) 20~30 个百分 点 。在已婚未育女性中 , “ 80 后 ” 计划生育 2 个孩子的比例也最高 , 为 56. 3% ; 其次是“ 00 后 ” (54. 5%) 。 二是单孩生育主力由老年代转向新生代 。在已婚已育女性中 , “ 60 后 ” 群体中生育 1 个孩子的比例最高 , 为 83. 7% ; 其次为“ 90 后 ”“70 后”, 分 别为 77. 6% 、75. 5% 。在已婚未育女性中 ,“ 90 后 ”计划生育 1 个孩子的比 例最高 (50%) , 高于 “ 00 后 ” (24. 2%) 25. 8 个百分点 、 “ 70 后 ” (31. 3%) 18 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生育三孩基本无人响应 。在已婚已育女性中只有少部分“ 80 后 ” 344 |
(4. 7%) 、“70 后 ” (0. 7%) 生育三孩 , 其他年龄段无人生育三孩 , 也无人 计划生育三孩 (见图 17) 。这说明 , 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正在持续降低 , 生 育规模也趋于小型化。 |
|||||||
80 40 20 |
口 1孩 回 2孩 |
已婚未育者计划生育情况 |
|||||
|
|||||||
" o0后 " " 90后 " " 80后 " "70后 " 已婚已育者生育情况 |
|||||||
% |
80 40 20 0 |
|
|||||
" 90后 " " 80后 " "70后 " " 60后 " 图 17 不同年龄代际已婚女性生育计划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2. 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与生育规模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在已婚已育女性中 ,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生育 1 孩的比例随学历程度升 高而上升 , 高中/中职及以下学历的为 57. 9% , 大专/高职学历的为 63. 2% , 大学本科学历的为 68. 4% , 硕士以上学历的则高达 71. 4% 。 |
二是生育 2 孩的比例在不同学历间差异不大 , 各学历层次生育 2 孩的比例在三成左右 。三 是生育 3 孩及以上的比例随学历升高而明显下降 , 高中/中职及以下学历群 体中选择比例为 10. 5% , 大专/高职学历群体则降至 3. 4% , 本科学历群体 仅为 1. 5% , 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群体中则无一人生育 3 孩 (见图 18) 。 |
||
一 80 % 70 50 40 30 20 0 |
1孩 |
|
高中/中职及以下 大专/高职 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图 18 不同受教育程度已婚已育女性育孩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在已婚未育女性中 , 随着学历的升高生育规模有所降低 。一是计划生育 1 孩的比例随学历升高而上升 , 大专/高职学历为 35. 3% , 本科学历为 43. 7% , 硕士及以上学历为 48. 5% 。二是计划生育 2 孩的比例在不同学历间 差异不大 , 大专/高职 、本科学历均在四成二左右 。三是所有学历层次均未 出现计划生育 3 孩的情况。 3. 经济独立性和家庭经济地位是影响女性生育规模选择的关键因素 在已婚已育女性中 , 女性的经济独立能力与其生育规模呈“ V”形曲线 走势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低收入群体生育规模较大 。低收入群体中 , 生育 2 孩及以上的比例高达 47. 8% 。二是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时生育规模较小 。 中 等收入 、中高收入群体中生育 2 孩及以上的分别为 31. 6%和 27. 2% , 为最 低点 。三是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 , 生育规模有所回升 。在高收入群体中 , 生 育 2 孩及以上的比例为 36. 4% (见图 19) 。 |
一 80 % 70 50 40 30 20 0 |
1孩 2孩及以上 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等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 |
图 19 不同收入水平已婚已育女性育孩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 已婚未育女性中 , 在不同经济独立能力水平下 , 对生育规模计划存在一 定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 , 一是在计划生育 1 孩中 , 中高收入群体 (49%) 比 例最高 , 其次是中等收入群体 (48. 1%) , 高收入群体 (33. 3%) 的比例最 低 。二是在计划生育 2 孩中 , 中低收入群体 (53. 1%) 的比例最高 , 中等收 入群体 (35. 6%) 最低 , 低于中低收入群体 17. 5 个百分点 ; 而低收入 、中 高收入 、高收入群体的比例均过四成 , 分别为 41. 7% 、41. 2% 、41. 7% 。三 是低收入群体计划生育 1 孩和2 孩的比例均为 41. 7% , 处于中间值 。四是高 收入群体中计划“ 不生 ” 的比例高达25% (见图20) 。 家庭的经济地位决定女性生育规模选择 。在已婚已育女性中 , 随着家庭 经济地位的提升 , 生育 1 孩的比例逐步上升 , 而生育 2 孩及以上的比例则逐 步下降 ; 其中生育 3 孩的比例最高的是家庭经济地位较低 ( 个人收入占家 庭收入的 30%以下) 的群体 , 为 4. 7% 。在已婚未育女性中 , 家庭经济地位 中等 (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 30%~50%) 的群体 , 计划生育 1 孩的比例最 高 (51. 8%) , 其次是家庭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 (45. 1%) ; 家庭经济地位 较高 (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 50%以上) 的群体 , 计划生育 2 孩的比例最 高 (52. 2%) (见图 21) 。 |
50 40 30 20 0 |
1孩 2孩 不生 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等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 |
||
图 20 不同收入水平的已婚未育女性计划育孩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 : 调查数据。 |
|||
一 80 % 70 50 40 30 20 0 |
占30%以下 占30%~50% 占50%以上 |
||
已育1孩 已育2孩及以上 计划育1孩 计划育2孩 图 21 不同家庭经济地位已婚女性已育和未育计划育孩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 : 调查数据。 三 影响广州市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因素分析 女性婚姻观念变迁、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小家庭生 育观念的广泛传播、生育成本的持续上升等 , 都是导致广州市生育率持续下 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
(—) 婚姻观念现代化拖累生育意愿 数据显示 , 现代女性视婚姻为选择而非必需 , 致使单身人数增加 , 将减 少婚育适龄期的人口规模 , 而婚姻是生育的主要渠道 ; 婚龄不断推后导致生 育高峰延迟 , 生育年龄逐渐偏向高龄 , 而高龄生育风险大 , 可能造成不孕、 流产等情况 , 降低生育意愿。 (二) 女性学历提高致生育规模控制倾向增强 数据显示 , 女性学历越高 , 生育 1 个孩子的比例越高 , 生育 2 个及以上 孩子的比例则越低 。高学历女性群体倾向于控制生育规模 , 这与她们较强的 职业发展诉求和对事业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 女性经济地位升高推动生育规模向小型化转移 数据反映 , 无论是女性个人收入还是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 , 经济地位 越高 , 选择生育 1 个孩子或不生育的比例越大 , 生育 2 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 就越小 。经济独立赋予了女性更大的生育自主权 , 她们更倾向于控制生育 规模。 ( 四 ) 多孩生育观念式微 调查显示 , 当代已婚已育女性中 , 生育 1 个或 2 个孩子占绝大多数 , 极 少人选择生育 3 个及以上孩子 , 传统的多孩生育观念已经式微 , 小家庭模式 成为主流。 (五) 生育成本持续上升 一是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呈上升趋势 。根据 《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 估算 , 2024 年全国城镇 0 ~ 17 岁的养育成本平均约为 66. 7 万元 , 较 2022 年上升了约 3. 5 万元 ; 广州与北京 、上海均属于一线城市或超大城市 , 其养育成本可参照北京 、上海水平 , 约为 90 万元 (见表 4) 。 |
表 4 全国孩子的养育成本 单位: 元
资料来源: 育娲人口:《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 二是养育孩子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主要都是由女性承担 。第四期中国 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 时间成本包括日常生活照料 ( 特别是 3 岁及 以下孩子的照料) (76. 1%) 、幼儿园及小学上学接送 (63. 6%) 和辅导作 业 (67. 5%) 等。① 由于女性花在抚养孩子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 很难同时 兼顾繁重且日新月异的职场工作 , 部分女性放弃生育孩子换取在事业上稳定 或更进一步的机会。 四 国外经验借鉴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 , 许多国家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体系压力 的挑战 , 因此鼓励生育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国外一些典型做法侧重于综合 发力 , 通过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 、育儿假期 、公共服务等多管齐下 , 切实缓 解家庭生育压力。 |
||||||||||||||||||||||||||||
① 《第四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发布》, 搜狐网 , https: //www. sohu. com/a/ 512445958— 121106902。 |
(—) 北欧国家 瑞典 、丹麦 、芬兰等北欧国家实行了较为完善的生育假 、育儿假制度 , 并提供优惠的公共托育服务 , 允许夫妻分享带薪育儿假期 , 减轻家庭负担。 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政策 , 鼓励男女平等分担家务育儿责任 , 有利于提高生 育率。 (二) 法国 法国是生育率较高的欧洲国家 , 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生育奖励措施 , 包括 生育补贴 、按孩子数量递增的家庭津贴 、减免所得税和提供公共住房等 。同 时加强了托育服务 , 减轻家庭育儿压力。 (三) 新加坡 新加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 , 自 2015 年起实行“ 婴儿奖励金 ”计划 , 国 家为每一个新出生的公民子女发放现金奖励 , 第三胎起金额更高 。同时开放 更多育儿假期 , 并提供优惠的医疗护理。 ( 四 ) 加拿大 加拿大联邦政府为有子女家庭提供儿童补助金 , 孩子数量越多补贴越 高 。并通过**儿童看护费 、教育储蓄计划等优惠政策 , 减轻家庭负担 , 吸 引生育。 (五) 日本 为应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 日本企业逐步采取弹性工时 、在家办公 等青睐家庭的工作环境 。知名公司如东京瓦斯还设立了内部托儿所 , 为员工 解决育儿难题。 351 |
五 鼓励生育的对策建议 (—) 完善生育假制度 调查显示 , 22. 8%的女性认为最实用的鼓励生育政策是男女同休产假。 建议实施男女同休产假 , 鼓励男性平等分担家务育儿责任 , 缓解女性的生育 压力和职场竞争力 , 促进工作家庭平衡。 (二) 完善生育育儿补贴政策 , 分担家庭经济负担 一是根据孩子数量递增提供生育补贴 、家庭津贴等财政补贴 , 并给予一 定的所得税费减免 , 适当分担家庭生育和养育成本 。调查显示 , 30. 2%的女 性认为生育补贴是最实用的鼓励生育政策 。还可以把户籍制度因素考虑进 去 , 对多孩家庭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是出台针对性的托育费用补贴政 策 , 对经济状况较为薄弱的中低收入家庭予以适当资助 , 通过直接补贴一部 分托育费用的方式 , 有效减轻其在托育服务支出方面的经济压力 , 从而确保 其能够基本享有公共托育服务 , 实现托育资源的基本可及性。 (三) 多措并举促进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扩大及质量提升 一是政府加大对普惠性早教事业的财政支持 , 扩大普惠型幼托资源的供 给 。根据实际情况 , 在现有公办幼儿园中增设托育服务 。二是鼓励民办幼儿 园也增设托育服务 , 并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 。如补贴一定年限的房租 、水电 费 , 或可采取公建民营的形式 , 减轻民办机构的运营成本压力 , 降低幼托 费 。三是鼓励 、支持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托儿所 ,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 、人 口较集中的产业园区 , 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 鼓励为职工孩子提供方 便就近的托育服务 。四是着力加强优质幼托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 全面提升从 业人员薪酬待遇水平 , 持续加大专业培训投入力度 , 以此不断提升公共托育 服务的整体质量水平。 |
( 四 ) 促进“ 妈妈岗 ”发展 “ 妈妈岗 ”是缓解女性生育后再就业焦虑的一种新兴就业模式 。一是引 入高附加值岗位 , 除了传统的家政等中低端岗位外 , 可以引入如 IT、设计、 教育辅导等高附加值的岗位 , 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收入 , 还能提升职业满意 度和社会价值 。二是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 、社保补贴等政策优惠 , 鼓 励企业提供“ 妈妈岗”。三是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 为“ 妈妈岗 ” 提供舒 适 、尊重的工作环境 , 鼓励她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五) 全面推进辅助生殖技术法治化 、保险化 、专业化和创新化 一是制定和完善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 , 加强监管和伦理监督 , 确保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和伦理性 , 防止技术滥用 , 保护受孕家庭的合法权 益 。二是提供医疗保险支持 , 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并加 大报销比例 , 减轻不孕不育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是建立专业培训体系 , 加强 医务人员在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 , 提高服务质量和成功率 。四是鼓 励科技创新 , 支持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 包括基因诊断与治疗 、多组 学技术 、组织工程 、干细胞治疗等新兴医学科技的应用。 (六) 探索推进非婚生育合法化及相关权益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 保障非婚生育母亲的权益保障 , 建议 以广州市为试点 , 在 《 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规定》 中 , 生育产假、 生育保险 、生育津贴等生育服务和福利取消结婚限制 。二是简化生育登记 流程 , 如简化证明材料的要求 , 减少不必要的审查步骤 。三是提供专门的 服务窗口 , 减少她们在寻求生育服务时的排队时间和困扰 。 四是提供专门 的咨询服务平台 , 解答她们在生育服务和福利方面的疑问 , 该平台可以通 过电话 、网络等多种方式提供服务 , 确保非婚生育人群能够及时获得帮 助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消除社会歧视 , 营造包容和理解非婚生育的 氛围。 |
参考文献 梁建章 、黄文政 、何亚福: 《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 育娲人口研究微信公众 号 , https : //mp. weixin. qq. com/s/Gx4DsQq-kiyJzlpA3s2D0g。 陈曦:《发展辅助生殖技术 , 助力新人口政策实施》,《科技日报》 2023 年 3 月 22 日。 何帆: 《 别的国家是怎么鼓励生育的》, 腾讯网 , https: //new. qq. com/rain/a/2023 0407A00MDB00。 王军 、李向梅:《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低生育形势 、人口政策困境与出路》, 《 青年探 索》 2021 年第 4 期。 周慧 、李放:《外国人口生育激励政策及其经验借鉴—基于三类国家 ( 地区) 的 比较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6 期。 周围围: 《创造条件鼓励生育 促进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傅振邦委员代表共青 团界的发言》,《中国青年报》 2022 年 3 月 8 日。 通讯员/粟华英 责任编辑/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