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正式发布
1065
2024-08-13 10:52:07(已编辑)
   收录于合集: # 湾区时讯
2
0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粟华英)8月13日,由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讨会暨《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南沙举行。

发布会现场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在内容结构上分为总报告、体制融合篇、区域发展篇、产业协同篇、数字经济篇、科技创新篇、投资建设篇七个部分。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专家们表示,应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和区域联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克服多重挑战,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式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粤九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小幅增长,港澳快速恢复。大湾区消费全面复苏,粤九市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港澳私人消费强劲。外贸克服外需疲弱困难,整体保持韧性,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财税增收,大湾区各城市财政收入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大湾区整体财政赤字较上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稳健发展,存贷款余额自2018年以来逐年增长但2023年增速略有回落。

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有望开启新周期,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复苏进程之后,经济增速会逐渐向潜在水平收敛,大湾区外需整体恢复,居民消费的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支撑投资增速保持稳健。同时,随着港澳地区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加强,预计大湾区整体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出口亦面临不少风险因素,建议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稳外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信心,促进有效投资;加快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改革红利释放。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指出——

澳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显著

2024年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澳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显著。

2023年,澳门对外商品贸易总额达到1547.8亿澳门元,较2022年的1533.3亿元增长0.9%。全年总出口货值为133.3亿澳门元,同比下降1.3%;再出口117.9亿澳门元,同比增长2.5%;总进口货值为1414.4亿澳门元,同比增长1.2%(见图15);全年货物贸易逆差为1281.1亿澳门元,较2022年的1262.9亿澳门元增加了18.2亿澳门元。

按出口目的地统计,2023年澳门输往中国内地的货值为9.7亿澳门元,输往香港的货值为95.3亿澳门元,输往美国的货值为4.4亿澳门元,输往欧盟的货值为1.5亿澳门元,分别同比下降25.5%、7.5%、28.1%、8.8%,输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值为7.7亿澳门元,同比增长47.8%。澳门出口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纺织品出口下降。2023年澳门纺织品及成衣出口货值为13.1亿澳门元,下降24.4%,非纺织品出口货值为120.2亿澳门元,增长2.1%。

按货物原产地统计,2023年进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值309.2亿澳门元,进口香港货值71.9亿澳门元,同比增长18.0%和41.3%;进口欧盟货值446.1亿澳门元,进口中国内地货值405.1亿澳门元,分别同比下降2.7%和4.6%。按货物来源地统计,进口中国内地货值208.9亿澳门元,同比增长19.5%;进口香港货值1139.8亿澳门元,同比下降2.8%。2023年澳门消费品进口货值为1063.0亿澳门元,同比增长4.5%。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P16~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指出——

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交易所大力推进制度改革

2024年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2023年大湾区两大交易所深交所与港交所均保持稳健发展。截至2023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数量比上年增加101家,总量达到2844家,其中主板A股1511家,创业板A股1333家。总股本达到26415亿元,较上年增加了773亿元;总市值31万亿元,较上年减少1.422万亿元,下降4.4%。总市值与我国GDP的比为24.6%,较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港交所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较上年增加12家,总量达到2609家,总市值约为31.04万亿港元,较上年减少4.58万亿港元,下降12.9%(新股计算在内)。全年新上市公司共73家,对比2022年减少17家,下降18.9%;募资总额462.95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046.22亿港元下降55.8%。

2023年,大湾区两大交易所尽管在总市值、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上较2022年有所减少,但均有众多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落地,为建设金融强国、打造高质量资本市场提供了保障。深交所推动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实施,开展“三阳光两促进”专项行动,打造透明廉洁优质注册制;全周期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增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4家,科创债、知识产权证券化发行规模创新高,科交中心科技成果交易规模突破10亿元;全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2.5万亿元,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1300亿元。港交所也实现了多项重要政策落地,推出了多项新举措,包括在纽约和伦敦开设新的办事处,业务覆盖全球三大主要时区;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印尼证券交易所和沙特证交所集团分别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积极探索互挂上市和共同产品开发;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升级和优化,推出互换通和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并将推出中国国债期货和A50期权产品,推动香港作为领先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枢纽地位持续提升。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P21~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指出——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5.0%以上

2024年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5.0%以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全国GDP增长目标为5.0%,较上年持平,但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2023年5%的增长目标相比于2024年更容易完成。也就是说,2024年5.0%的增长目标的“含金量”和难度要远高于2023年。

与此同时,广东省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为5.0%,与全国水平持平。从2024年1~2月的经济情况来看,我国房地产之外的众多宏观经济数据均有所回暖,表明2024年以来,在各项政策的助推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向好势头,特别是外需与内需均表现良好。

从近年趋势看,由于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外部偏弱导致近年来广东省经济增速落后于全国,2023年香港和澳门经济强劲复苏,推动大湾区整体经济要好于广东省。从目前情况看,2024年外需有望逐步复苏,港澳地区经济增长动能仍在加强,预计大湾区整体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P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指出——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建设世界级大湾区

2024年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建设世界级大湾区。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加快建设世界级的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

一是全面融入国家级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

二是加快大湾区硬连通、软衔接建设。在基础设施硬连通建设上,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打造经贸新通道。在制度软衔接建设上,优化大湾区营商环境,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和“湾区认证”项目范围,推广“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扩大“组合港”“一港通”试点,强化大湾区贸易、航运枢纽功能。

三是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前海、南沙等重点合作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和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

五是加快推动广州、深圳城市建设,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六是高水平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加快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支持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形成区域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P27~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指出——

应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024年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应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互联互通发展,打造更加优良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营造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快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数字赋能,营造规范便捷、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许可运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互认。加强法治保障,营造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通过“互联网+监管”等方式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优化调解、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务,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接港澳规则,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争取在提升跨境通关便利度、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便利执业与行业标准共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港澳居民来粤发展、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引进来”的吸引力、“走出去”的竞争力。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P30~3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指出——

应从七个方面着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协调发展

2024年8月13日,广州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在新时代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协调发展,应进一步加快打造粤港澳都市圈,增强各城市经济基础,发挥核心城市带动、示范作用,促进大湾区城市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城市为“点”,加强城市间要素流动,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各都市圈“面”的发展,以“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

(一)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一是构建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建设“一小时”都市圈。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织密城市间轨道交通网,打造跨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推动跨城市、跨城市圈轨道交通基本成网,强化广州、深圳、珠海三大核心交通枢纽作用。二是发展空港经济,打造世界级湾区。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宝安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维多利亚港、澳门国际机场等空港经济核心示范区的作用,联动都市圈机场、港口发展,以交通枢纽带动腹地经济快速增长。积极发展滨海特色水上交通,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完善空港配套基础设施,加快都市圈间要素流通,推动功能互补与协同发展。三是支持鼓励“低空经济”发展,用好低空领域,做大低空物流市场,拓展无人驾驶航空器、直升机等低空航空器在三次产业中的运用,加快开通以广深港澳为中心的低空航线。

(二)提升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一是协同强化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切实做好科技信息共通共享,推动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开放型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强化创新原始动力,推动研发型企业跨城市分布,充分做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进多渠道研发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跨城市流动服务机制,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四是深化知识产权保护顶层设计,紧跟产业创新变动趋势,协同加强产品与服务的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研究,切实强化产业链全链条保护,打造粤港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高地,共同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

(三)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发挥东莞、佛山、中山、肇庆、惠州制造业优势,积极革新制造技术,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一线城市优势,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推动横琴、河套、前海片区战略性产业前瞻性布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三是共建更具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各城市、各都市圈积极对标港澳专业化服务业发展,推动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四是协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经济布局与要素配置,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海洋产业发展体系,提升中山、珠海海洋装备、船舶制造生产效率与低碳绿色化程度,促进深圳、香港、澳门海洋金融应用,加快横琴、河套、光明片区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打造粤港澳海洋特色文化高地,打造以惠州巽寮湾、珠海横琴片区为重点的阳光海岸带,共建世界级滨海旅游文体中心。五是推动各城市总部经济建设,利用好资源,合理规划总部基地建设。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总部企业落户,同时侧重发展基于本市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共建共享宜居都市圈

一是协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合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聚力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跨地区教育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联网,共同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二是联动推进卫生健康养老资源共享。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都市圈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健康合作,携手防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推进医疗资源共享。深化“医院+高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联动合作优势。增加高质量养老、托育服务供给,防范老龄化问题冲击。三是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接轨。共同促进高质量就业,建立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跨市域安居住房协同发展。四是加强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并以广府文化为核心,在城市历史底蕴中融入时代新特点,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增强非遗文化赓续能力。

(五)打造生态美丽大湾区

一是共建一体化绿色生态网络。以珠江流域为核心,重点保护北部流域生态发展区和深圳红树林保护区,提高南沙自贸区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处理能力,解决珠江西岸工业污水循环利用问题,筑牢绿色屏障,加强各都市圈生态保护,共保共享都市圈生态系统。二是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联合推动大湾区生产和生活绿色化,共同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护已有绿地面积。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健全珠江流域生态环保联动机制,完善大湾区生态环境一体化政策体系,提升环境质量监测一体化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四是以城市特色为基础,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彰显大湾区不同城市亮点。努力扩大城乡居民休闲、健身场所,提升居民幸福感。

(六)构筑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

一是深化与港澳交流与合作。着力促进规则衔接和要素便捷流动,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民生融合。优化前海片区、横琴片区、南沙片区、河套片区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侨资进入。二是深化各都市圈联动发展,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借鉴深汕合作区“飞地”合作模式,打破大湾区发展壁垒,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湛茂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交流合作、协调联动。促进大湾区和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好东南亚贸易路线与服务,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七)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完善城乡融合形态。构建特色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功能强大的城市中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镇、村内生发展动力,完善城乡融合形态。二是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财政金融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三是落实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搭建城乡协同发展平台。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拓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渠道。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发挥好先进乡村的示范作用,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四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4)》,P84~8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7月)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