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号召。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黄君副教授、孙涛老师率领由6名农学本科生组成的三下乡服务队深入马山种业一线,开展为期4天的学习调研活动,旨在调研该县面临制种产业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同时,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制种专业现状,增强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
服务队与马山县羊山村玉米制种基地工作人员
探寻发展新模式,粤桂合作促振兴
据了解,马山县作为广西南宁市的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在种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目前全县适合制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玉米、水稻制种总面积超3万亩,玉米制种面积排全区第一。
服务队参观水稻制种基地
为强种业“芯片”,打造产业新“引擎”,马山县政府积极加强粤桂产业协作,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汇聚资源,依托科技助推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合作共建科创平台,创新种业发展模式,为制种产业发展赋能。据悉,马山县与华南农业大学于2021年合作共建广西首个“校地”事业单位--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玉米永根科技落地马山,马山县政府强化校地企合作及产学研平台建设,积极搭建地方、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平台,统筹杂交玉米、优质杂交稻等特色良种繁育。二是创建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制种产业,建立了“基地+种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约3.08万人次实现多渠道增收。依托校地合作方式,积极促进数据信息、人才技术交流共享,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精准技术指导、提供多重智力支撑,有效促进马山县种业科技成果转化 ,以种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服务队参观种子烘干工厂
经过4天的调查走访,服务队发现马山县在冲击全国玉米制种大县的,虽已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但如今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首先是制种面积达不到要求,目前马山县有玉米制种面积2万余亩,距国家规定的3万亩还有一定距离;二是人才短缺,马山县刚起步探索制种产业发展,专业人员不足导致产业进展缓慢;三是技术瓶颈有待突破,部分关键制种技术仍需突破,以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对此,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覃慧娥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科创中心将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合作力度,一方面,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种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将支持和鼓励种业企业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攻关,突破种业企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学情怀在心中,深入实践促交流
种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为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三下乡服务队成员在马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黄莉副站长的带领下,积极深入种业科研一线,完成了马山县全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的田间测产、考种、数据采集等相关工作,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践队队员吃苦耐劳的品质,坚定了爱农初心。学生代表赵小玉同学表示,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可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提升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服务队在玉米基地学习玉米考种
通过此次三下乡服务队赴马山县实践活动,不仅发挥了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育种学科的专业优势,为当地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青年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黄君
责任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