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2年,广州的高品质文化供给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总体稳中有增,城市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预计2023年广州将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接触型文旅消费市场将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文化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明显。针对“大文旅”融合浅层化现象明显、文化产业的支柱功能偏弱、城市文化安全新老问题交替等问题,建议以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为抓手,促进形成强大的文化消费综合效应;集中资源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巩固提升广州文化制造业传统优势;积极发挥新型智库作用,系统提升广州的城市软实力与文化安全水平。
关键词:文化发展 文商旅融合 城市文化安全 广州
一、 2022年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2022年,广州聚焦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深入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对外传播等重大工程,以及文艺繁荣、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重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新创作、文化新业态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发展。
(一)深入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为目标,2022年印发出台了《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粤剧院新馆、团一大纪念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开放,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功能于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广州的城市文化新地标群已逐步形成。
2022年广州在推动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向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培训展览、轻食餐饮等功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方面也取得新的建设进展。相继出台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两批次、共42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入选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重点扶持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项目”,主题涵盖艺术、动漫、历史、自然、军事等多个领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柏园粤书吧、广州市天河区天河湿地文化角(粤文坊)、广州市海珠区图书馆侨建分馆(御溪书斋)等3个项目,入选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
同时,随时文化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2022年广州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效能也得以进一步提升。其中在图书馆方面,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已达到788个,较上年增加了94个。数字资源下载、浏览量17929.13万篇(册)次,同比增长13.2%,人均利用数字资源9.31篇(册)次,同比增长10.6%,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效能快速提升。广州11个区的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到馆人次、外借文献量分别为1256.55万人次、1402.24万册次,分别占全市的76.12%和47.74%[3],区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在2022年也有显著提升。广州于2021年在全国首创“馆校一体化”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在从化等地的先行探索,采取“一区一策”的方式现在已在广州各区全面推广。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区两级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图书服务的网点已达到837个,“馆校合作”已成为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张的新增长点。[4]广州市从化区的“构建文教联动阅读体系,提升城乡青少年精神素养”案例,也因此入选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文化馆方面,广州市文化馆联动全市11个区文化馆、176个文化站及社会分馆,采取“开放式中央厨房”和定制服务模式协同创新打造供需精准对接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2022年以“向美而行”为主题,共完成配送全民艺术普及公开课等文化产品700余场次,服务街镇达120个。[5]
(二)全面实施文艺繁荣五年行动计划与创作基地建设,文艺创新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更好地整合广州文艺专家、文化企事业单位、高校、社会文艺组织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打造孵化创作文艺精品和培养文艺创新人才的先锋阵地,2022年广州在上年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建设。到年底,广州已建成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六个,分别为少儿课本剧实践基地、珠江文学创作基地、动漫艺术创作基地、纪录片创作基地、粤剧曲艺创作实践基地和民间文艺创作实践基地。
文艺繁荣行动五年计划和文艺创作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推动广州文艺精品创新创作能力持续提升。在2022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芭蕾舞剧《旗帜》、话剧《大道》、电影《中国医生》、纪录片《海上来客》、电视剧《夺金》、广播剧《团一大在广州》、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图书《乌江引》等18部广州作品成功入选,居全省第一[6],并创广州历年同类获奖数量之最,较2017年的2项、2019年的9项有显著提升。电影《中国医生》、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同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广东省获得的三项“文华奖”的文艺作品全部来自广州。其中,话剧《大道》导演王筱頔、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导演李伯男获得“文华导演奖”,广州杂技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吴正丹凭借杂技剧《化·蝶》获得“文华表演奖”。
同时,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由广州市文化馆创排的曲艺《同心结》获得曲艺类“群星奖”,《步步高》《湾区时代》两件作品也进入群星奖决赛,创下了自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以来广州决赛入围作品数量的最好成绩。此外,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2022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广州共有25个作品获奖,其中男女声重唱《木棉杜鹃》、歌曲《向海潮升》、少儿群舞《围龙屋下》、粤曲《壮志雄狮》等11个作品获得一等奖,在全省排名第一。[7]在2022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大赛中,广州参赛作品在舞台艺术类和美术书法类决赛中共获得16个奖项,获奖数量同样位居全省榜首。[8]这些成绩无一不表明广州群众文艺创作活力与能力已迈上了新台阶。
(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对产业增长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
202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广州积极落实文化创意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进一步出台《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百园提质行动计划(2022—2024年)》《广州市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等激励性政策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质增效,文化产业总体取得稳中有增的良好成绩。2022年,广州新增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46家,至年底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已达到3220家。1-4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84.64亿元、1137.84亿元、1289.84亿元和1303.46亿元,保持了营业收入规模逐季稳步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文化产业实现总营业收入4815.79亿元,同比增长0.2%(见表1)。
分类别、分领域看,2022年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受第四季度不利因素影响,2022年广州的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均出现一定幅度下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21.90亿元和3108.13亿元,较上年分别下降1.3%和0.6%。而文化批发和零售业除第二季度因个别珠宝首饰企业销售额大幅下降出现负增长外,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85.75亿元,同比增长4.3%,成为2022年广州三大文化产业类别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行业,文化批零业拉动全市文化产业增长0.8个百分点,是支撑广州文化产业实现稳中有增的关键力量。在文化核心领域[9],发展状态分化现象也十分明显。2022年广州核心领域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529.63亿元,较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但其中的新闻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650.39亿元,同比增长10.9%,是核心文化产业领域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产业类别。其他如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37.24亿元、826.49亿元、683.48亿元、26.4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4%、2.5%、3.4%和23.2%。
网络游戏、数字动漫、互联网广告等文化新业态对广州文化产业稳步增长、提质增效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2022年,在16个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10]中,广州新增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81家,占全市新增规上文化企业数量的55.5%,至年底广州规上新业态文化企业数量达到804家,占全市规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25.0%,占比较2021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89.21亿元,占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5.5%,占比较2021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速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快于全部规上文化企业5.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产业增长2.3个百分点[11]。不过,文化新业态的发展状态也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在16个文化新业态行业小类中,仅有互联网广告服务等8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实现了正增长,其中与“宅经济”火爆高度相关的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互联网搜索服务等新业态增速均超过了20%,增速最高的互联网广告服务更是达到了40.4%。
表1 2022年广州文化产业分季度发展情况
1季度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长(%) |
上半年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长(%) |
1-3季度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长(%) |
全年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长(%) |
|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 |
1084.64 |
2.1 |
2222.48 |
0.6 |
3512.33 |
1.6 |
4815.79 |
0.2 |
文化服务业 |
700.1 |
2.7 |
1443.10 |
1.1 |
2246.33 |
0.5 |
3108.13 |
-0.6 |
文化制造业 |
178.81 |
-0.5 |
383.66 |
1.4 |
617.22 |
1.4 |
821.90 |
-1.3 |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
205.82 |
2.7 |
395.72 |
-1.9 |
648.77 |
6.1 |
885.75 |
4.3 |
文化核心领域 |
818.02 |
3.2 |
1649.35 |
0.3 |
2561.07 |
0.4 |
3529.63 |
-0.4 |
文化新业态 |
494.24 |
9.4 |
1030.99 |
7.0 |
1594.85 |
5.4 |
2189.21 |
5.3 |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相关统计快讯数据整理。
(四)激发活力与规范发展两手齐抓,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实现平稳发展
2022年,广州全面实施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发布文旅主题曲《广州天天在等你》和文旅消费新场景榜单、举办“行遇广州”嘉年华和夜间消费节、发放文旅消费券和接待游客来穗旅游奖励、开展以保险替代现金或银行保函交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等多重手段,千方百计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活力。全年新增3A级旅游景区9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个、省级乡村与工业旅游精品线路5条,长隆旅游度假区和广州塔旅游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增城大浦围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至2022年底,广州已拥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排在全国城市前列,为拉动广州夜间和乡村文旅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5410.12万人次,同比下降15.21%。其中过夜旅游人数3824.17万人次,同比下降11.2%,不过夜旅游人数11585.95万人次,同比下降16.45%。[12]电影消费市场人次旺盛,在2022年中国城市年度票房排行榜中,广州实现票房收入9.83亿元,再次超越深圳位居全国第三,占广东全省电影总票房收入的25.9%。
近年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剧本娱乐消费形式在年轻人和未成年人群体中迅速流行,逐步成为拉动城市文化娱乐消费新增长的重要动力。截至2021年底,广州市拥有的密室逃脱实体专营店就达到212家、剧本杀实体专营店139家。但剧本娱乐消费热潮带来的剧本内容与场所运营安全、未成年保护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亟待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为此,2022年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迅速出台《广州市剧本娱乐活动经营场所管理办法》,这是广东省各城市中首个针对剧本娱乐活动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不仅明确了文化、公安、住建、市监、消防等相关单位对剧本娱乐行业的监管职责和要求,也明确要求本娱乐经营场所必须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明令禁止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有表演、游戏方式恐怖、残忍、暴力、低俗,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消费者,以虐待动物等方式进行表演等不当行为。
(五)高水平建设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文物保护利用与非遗传承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2022年,广州以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和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工作。根据新制定出台的《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在重点修复的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内,今后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填塘和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以保护利用为由将原住民全部迁出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对城市更新活动中拆除管理也做出了历史上最为严格的规定,明确要求“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切实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不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广州市革命遗存保护办法》立法工作也在同步加快推进,并已于2022年12月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新办法首次将“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事件、人物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可以移动并且不会在移动中改变其原来形态”的可移动革命实物正式纳入保护范围。并明确要求建立革命遗存保护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馆际合作共享机制、多渠道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投入机制,将革命遗存保护利用纳入市、区政府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将每年七月确定为广州红色文化宣传月。
广州加快建设高水平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推动历史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文物保护发掘方面,2022年广州共开展考古项目404宗,调查面积、勘探面积和发掘面积分别达到1.6亿平方米、241万平方米和12964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2255处,出土各类文物1625件(套)。[1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工地南越国至清代遗址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南石头监狱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考古发现”。广州市柏园、广州市文冲陆氏大宗祠、广州市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等3个活化利用项目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广州的莲花山古采石场、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南汉二陵博物馆、南海神庙、黄埔古港、南石头监狱旧址构成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打造的珠三角考古游径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非遗方面,广州第二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于2022年6月开街运营,线上广州非遗街区和非遗VR云展厅也同步开放,非遗活化利用与数字化展示传播迈上新台阶。全年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个(含扩展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8个(含扩展项目),至年底,广州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409个,新增项目和项目总量均为历年之最[14]。广州百匠园非遗工坊的“打造特色文旅项目,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入选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粤剧音乐的百科全书——《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正式出版发行。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
(六)多层次、多渠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城市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走在全国前列
2022年,广州充分发挥“两个重要窗口”[15]作用,深入实施对外传播工程,联动广州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外宣智库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外文局三方共建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组织“我和祖国有个约会”等主题新闻发布会和故事分享会92场。不仅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新时代大讲堂”、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也成功开展了“广州红 幸福城”城市形象网络宣传活动、“诗意花城·听见花开”城市文化传播活动。#广州红幸福城#话题在2022年登上新浪微博全国热搜榜。广州广播电视台与香港电台联合制作的《湾区全媒睇》、广州日报以全媒体形式开设推出的《读懂广州·粤韵周刊》、趣丸科技旗下TT语音平台开播的《逐梦湾区·青年说》等精品栏目,在境外传播热度也在持续上升,已成为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同时,广交会、大湾区科学论坛、广州盛夏冰雪体育文化节、粤港澳大湾区滑雪精英挑战赛总决赛、2022粤港澳大湾区帆船赛(广州站)、2022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在提升广州城市形象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2)》,充分肯定了广州以城市历史文脉为传播内核,以诗为媒、以花为景拓展广州城市国际表达深度与广度的创新形式,在构建对外传播和对外交流体系、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城市海外形象方面已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广州也因此蝉联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同时,广州在2022年也获得了“最佳会议会奖目的地城市”的荣誉称号,在最佳会议会奖目的地城市榜20强榜单中排名第三。
(七)深入实施文明质量提升工程,城市文明与市民素质稳步提升
2022年,广州深入实施文明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构建“覆盖村居、群众便利”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慈善行动、主动阅读学习等时代新风更加广泛弘扬。
1.市民志愿服务意识、社会志愿服务氛围更加强烈。截至2022年底,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为469.96万人,较上年增加43.79万人,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已达到25.1%,较上年提升了了2.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4500个,总规模已达到1.98万个。全年共开展疫情防控、青少年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环境保护、便民服务、敬老助残、扶贫帮困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9.4万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38亿小时。[16]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巫胜祥、曹静等18人获选为最美志愿者,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广州海关所属番禺海关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7个团体获选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关爱失独老人项目、“爱特天使”融合教育志愿服务项目等6个项目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花都区花城街兰花社区等8个社区获评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先进典型入选数量位列全省前列。
2.慈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2022年广州慈善榜样”捐赠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捐赠总额为16.3亿元,其中机构和个人慈善捐赠分别达到13.79亿元和2.5亿元。捐赠额不低于10万元的机构数量达到了587家,较上年增加了51家,上榜机构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253家机构在自2016年“广州慈善榜样”开始发布以来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入选记录,多次入选机构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86家,增幅达到51%。个人捐赠方面,多次捐赠的人数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总人数达到585人,较上一年猛增了525人,增幅达到875%。慈善捐赠规模维持较高水平且机构和个人的复捐率持续提升,说明慈善文化在广州企业和市民中已广泛流行,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社会风气更加浓厚。
3.市民主动阅读学习已蔚然成风,“图书馆之城”建设推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加快迈向富有书卷气质的爱“阅”之城。《2022广州市居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成年市民的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已分别达到5.17本和3.63本,未成年市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更是达到了11.83本,阅读数量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从近年来广东省发布的全民阅读指数报告看,广州市民阅读水平一直在全省保持领跑者地位,并一直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提升(见表2)。
表2 2019-2022年广东省各地市全民阅读指数排名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广州 |
92.41 |
92.43 |
92.54 |
92.59 |
深圳 |
91.46 |
91.49 |
91.61 |
91.86 |
佛山 |
74.89 |
77.99 |
78.17 |
79.19 |
中山 |
70.58 |
70.74 |
76.64 |
77.37 |
珠海 |
76.07 |
76.36 |
76.62 |
77.88 |
东莞 |
74.76 |
74.88 |
74.97 |
76.87 |
惠州 |
58.83 |
58.97 |
66.20 |
67.74 |
江门 |
65.39 |
65.48 |
66.10 |
66.83 |
梅州 |
61.53 |
67.21 |
65.66 |
65.74 |
湛江 |
58.24 |
58.27 |
59.56 |
60.12 |
河源 |
57.79 |
58.31 |
59.21 |
59.98 |
潮州 |
57.37 |
57.73 |
58.90 |
59.85 |
茂名 |
57.68 |
57.72 |
58.60 |
59.20 |
肇庆 |
57.69 |
57.78 |
58.11 |
58.02 |
清远 |
58.19 |
58.33 |
57.57 |
59.79 |
韶关 |
56.74 |
56.85 |
57.40 |
57.17 |
汕头 |
55.72 |
55.75 |
56.23 |
56.06 |
阳江 |
49.09 |
53.21 |
53.80 |
55.34 |
揭阳 |
52.63 |
52.82 |
53.49 |
54.29 |
汕尾 |
50.83 |
52.91 |
53.00 |
51.02 |
云浮 |
47.55 |
47.64 |
48.66 |
51.28 |
资料来源:2019-2022年《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报告。
二 2022年广州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广州为了促进“大文旅”融合发展,在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文旅新业态、重大文旅产业项目等的扶持奖励、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供给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专门的制度安排。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文旅融合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创新水平、市场效能等指标来看,当前广州的“大文旅”融合发展整体水平依然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融合浅层化现象明显。虽然广州在泮塘五约微改造、北京路非遗街区改造、广州塔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中打造出了一批示范性的“大文旅”深度融合优秀案例,但多数文旅融合项目依然处于浅表层的名义融合、包装融合、场所融合的初级阶段,并没有真正创新产生出有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内容和服务场景,能够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产生出新的附加值和新的发展动能的优秀项目并不多。一些项目甚至只是在原有的文化或旅游业态基础上引入了一些宣传性、概念性的新元素,成为一种吸人眼球的市场营销噱头。
2.文旅融合项目业态创新不够多元灵活,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历史街区改造千篇一律,一些旅游景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基本雷同,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持续吸引力的文商旅消费新场景。甚至一些企业在开发文商旅融合项目上专业性不够,过度消费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利用。
3.文商旅“融而不合”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文旅、商业、交通等交叉领域依然存在多头治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广州一些商业、会展等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城市商务区、旅游景点、交通枢纽,与主要商业网点和商圈建设之间的匹配还有脱节现象,文商旅没有真正形成高效的资源整合,消费市场潜力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二)文化产业的支柱功能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加快培育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近年来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较快,2016年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占GDP比重首度超过5%,达到5.28%,文化产业正式迈入广州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行列。2022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初步估算为18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6.2%,对广州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但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已达到3770.2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个标志性门槛,达到了10.5%。2022年,上海、杭州、成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在20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均超过10%,深圳也超过了8%(见图1),文化产业已真正成为了这些城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占到8%以上才可以认定为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广州是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广州市的历届政府也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的产业链群,加快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显然与广州的城市地位、资源条件、发展需求、目标设计并不相称,依然需要千方百计加快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从国民经济的一般性支柱产业到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历史飞跃。
图1 2022年全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比较
资料来源:杭州、成都、南京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深圳、广州数据为当地文化部门公布的2022年估算数据;北京为2020年数据。
(三)加快提振文化消费是当前需要加快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广州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文化消费市场总体表现低迷,在2021年短暂恢复性复苏后在2022年再次转冷,居民消费意愿和市场活跃度至今仍没恢复到2019年水平,采取可持续、全方位的刺激政策提振消费信心、恢复和扩大文化消费势在必行。
1.从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意愿方面看,2022年广州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5563元,较上年下降了9.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的水平(-0.7%)。2019年以来,广州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在持续提升,但在非必要消费支出方面的态度越来越谨慎,文化娱乐消费意愿整体呈现持续减弱态势。2022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2%,两项指标均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见表3),远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2.从文化娱乐消费市场表现看,2022年广州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3%,而其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却下降了11.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7%,而其中的金银珠宝类零售额也下降了4.9%。旅游市场表现也非常疲软,2022年广州市的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旅游业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较2021年、2019年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尤其是旅游业收入仅达到2019年的一半水平,下降了49.6%,旅游外汇收入约只有2019年的1/6,下降了83.6%(见表4),旅游市场活力距离恢复到2019年水平还有很长的距离。
表3 2019-2022年广州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发展情况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人均消费支出(元) |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 |
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总生活消费支出比重(%) |
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 |
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
城市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 |
|
2019年 |
65052 |
45049 |
6127 |
13.6 |
9.4 |
69.3 |
32.1 |
2020年 |
68304 |
44283 |
4716 |
10.7 |
6.9 |
64.8 |
32.4 |
2021年 |
74416 |
47162 |
6145 |
13.0 |
8.3 |
63.4 |
31.8 |
2022年 |
76849 |
46825 |
5563 |
11.9 |
7.2 |
60.9 |
32.0 |
资料来源:2019-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4 2019、2022年广州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情况
2019年 |
同比增长(%) |
2022年 |
同比增长(%) |
较2019年增长(%) |
|
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 |
6773.15万人次 |
3.7 |
3824.17万人次 |
-11.2 |
-43.5 |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 |
899.43万人次 |
-0.1 |
154.12万人次 |
-6.5 |
-82.9 |
其中:外国人 |
346.28万人次 |
1.8 |
36.30万人次 |
3.6 |
-89.5 |
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 |
553.15万人次 |
-1.3 |
117.81万人次 |
-9.2 |
-78.7 |
境内过夜旅游者人数 |
5873.72万人次 |
4.3 |
3670.05万人次 |
-11.4 |
-37.5 |
旅游业总收入 |
4454.59亿元 |
11.1 |
2246.03亿元 |
-22.2 |
-49.6 |
旅游外汇收入 |
65.30亿美元 |
0.7 |
10.68亿美元 |
-0.8 |
-83.6 |
资料来源:2019、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新老问题交替对广州城市文化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载历史情感记忆并具有保护价值的老街区、老建筑、古民居、名树古木很多,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底蕴所在、底气所在。近些年来,随着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城市发展中的破坏性建设行为已逐渐减少,但由于一些开发企业的文化保护意识不高,违法成本太低,城乡建设中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拆除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文化资源安全保护工作依然需求全面加强。例如,2020底开始实施的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事件,造成了重大文化资源损失和负面影响。2021年底广州某开发公司在承建萝岗街萝峰社区旧房拆除工程时,未经批准就擅自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氏六宗祠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民房进行了拆除,并建设了用于办公的临时活动板房,对钟氏六宗祠周边历史风貌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广州互联网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直播场次、主播数量、网络商店数量、全国直播电商百强地区数量等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直播电商之都”。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广州文化发展新动能,但也增加了广州网络文化空间治理的难度。网络电商和直播平台,已成为传播危害社会公德内容、销售非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渠道。在广州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广州市‘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中,其中有8个与网络平台有关,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的“2022年广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也有6件发生在网络空间。其中,2022年2月广州市公安局破获的“2·18”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查处的直播平台是近年来国内最大的涉黄赌直播平台之一,抓获直播平台家族长、女主播等涉案人员多达100余人,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在海珠区晏某非法经营出版物案、花都区温某浩侵犯著作权案、“9·02”侵犯手办玩具著作权案、“6·17”侵犯著作权案、某箱包商行非法复制发行著作权人作品案等典型案件中,涉及的盗版印刷的非法出版物,侵权制作的手办玩具、网络游戏、冬奥吉祥物衍生品,犯罪团伙最后都是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来获得高额非法利益。
三 2023年广州文化发展态势分析与建议
(一)2023年广州文化发展态势分析
2023年,广州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好的一方面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正在逐步恢复,这对文旅产业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开展是重大利好。坏的一方面是,全球经济整体增长乏力。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显示,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利率上升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2023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前景仍然黯淡,世界经济仍面临长期低增长的风险。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围堵依然在不断升级,对华政策日趋“意识形态化”。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对中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投资等以各种名义进行抹黑、打压。国际需求减弱,加之美西方毫无底线的围堵打压干扰,这对广州未来的文化出口贸易、吸引消费和投资等都将持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内生动力还不强,2023年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仍需要克服民间投资疲软、消费需求不足等不少困难和挑战。
但从内部环境看,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2023年广州将延续前些年的发展路线,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立的到2035年广州“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名城,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精彩呈现”的发展目标,在政策、资金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支持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
其中,在优化文化供给方面,广州已明确在2023年将实施公共文化攻坚行动,不仅要组织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新馆、广州粤剧院新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高水平开馆运营,使这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发挥出应有的服务效能,而且要加快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等新一轮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立项建设,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改造”建设更多优质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推动“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将继续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2023年广州将聚焦重大现实、红色文化、国家重大战略、人民鲜活实践等主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能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推动广州文化艺术创作再攀高峰。
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广州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将在2023年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提出了加快建设万亿千亿百亿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的发展目标,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广州要着力打造的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之一。并将继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百园提质计划,加快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增长方面,广州将根据商务部确立的“2023消费提振年”目标要求,加大政企联合促消费力度,《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广州市组织接待游客来穗旅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强版激励政策将在2023年制定、修订出台。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级消费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天河路、北京路、正佳广场、广州塔、融创文旅城、长隆旅游度假区、南沙邮轮母港等地标性文商旅综合体、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建设提升。积极发挥体育赛事对消费的巨大拉动效应,围绕世界体育名城建设,2023年将在广州举办广州马拉松赛、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粤港澳大湾区帆船赛(广州站)、国际马术周暨穗港澳马产业嘉年华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
传承弘扬城市历史文脉方面,2023年广州已明确将实施历史文脉赓续行动,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等重点任务,广州将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地标、党史主题公园和广场、“读懂红色广州”旅游路线,进一步打响广州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品牌。围绕海丝和广州中轴线申遗工作,广州在2023年将实施海丝申遗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准备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制度》《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并积极筹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会同澳门举办海丝国际文化论坛。
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围绕建设“国际会展之都”,2023年广州将高水平举办广交会、文交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国际纪录片节、非遗品牌大会、海丝博览会、从都国际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第六届广州奖暨全球市长论坛、国际金融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会展。同时将围绕高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023年广州将继续实施国际友城“百城+”计划和“外事+”行动,加快推动国际化街区建设试点,重点打造越秀区二沙岛片区、花都区广州融创文旅城街区、南沙区蕉门河街区等12个样板国际化街区。
由此课题组研判:第一,随着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新馆、广州粤剧院新馆等一大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运营,以及更多融阅读、艺术培训、文化展览、轻食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优质“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出现,2023年广州城市文化氛围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都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第二,文化与旅游、商业、体育、健康、娱乐以及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趋势,加快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和消费升级,文化新业态在产业和消费稳增长中将继续发挥“加速器”作用,2023年广州重点支持打造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及消费终端生产等三个千亿级新业态产业集群将进入发展快车道。第三,文化行业市场面临新一轮洗牌,规上文化企业因为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市场韧性和适应能力,整体发展状态将好于一般小微文化企业,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在全市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文化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第四,随着交通出行和服务消费场景的限制消除,2023年广州接触型文旅消费市场将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南沙邮轮游艇产业将成为推动广州文旅市场供给品质快速升级的一个新增长点。国际会展、国际赛事、大型文化活动的频密举办对带动广州文旅消费、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二)发展建议
1.进一步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多元业态融合互动加快形成强大的文化消费综合效应。
文商旅深度融合不仅能通过产业链交叉延伸、业态嵌合重组催发出新的业态、产品和服务平台,培育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动能,而且能通过文化、商业、旅游、科技等不同圈层间的市场复合,多元业态融合互动扩展形成更大的市场空间,创新打造出新的消费场景,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提振文化消费形成强大的市场综合效应。
推动广州文商旅深度融合,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政策、工作等的统合能力。建议尽快成立一个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文旅、商务、交通、市监、科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组织协调机构,一方面针对文商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堵点进行专项治理,如开展文商旅资源联系不紧密甚至相互脱节现象的专项整治,对广州各旅游景区、文化设施、会展场馆、购物商圈、商务中心、交通枢纽之间进行系统的到达便利化建设改造,尽快真正形成高效的资源融通、业态嵌合。另一方面针对前期政策的不足和新的发展需求进行专项研究,对一些低效、过时甚至相互掣肘的部门政策进行及时清理,并尽快制定出台更加精准有效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激励政策,为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要抓好标志性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示范引领。文化、旅游、会展、商贸、交通、金融等多元业态相互支撑、融合互动才会产生形成强大的市场综合效应与消费吸引力。标志性重点项目建设不仅能大幅提升广州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品质,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而且能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全市文商旅融合从浅表层的初级融合向高水平的内生融合转变。建议广州围绕天河路、北京路、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南沙邮轮母港等重点项目的功能提升、品质升级和品牌升级,集中资源培育打造一批有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地标性文商旅综合体、标志性高端消费旅游商圈和国家级文旅消费发展示范区。
2.积极发挥新型智库作用,系统提升广州的城市软实力与文化安全水平。
广州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城市,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等方面承担着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任务,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文化安全环境,这就对广州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要加快实现城市文化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显然离不开高水平智库的智力支持。
建议广州在前期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的高端智库建设,为系统提升广州的城市软实力与文化安全水平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在文化经济、文化安全、国际传播等领域,选择几个基础条件较好、研究实力较强的新型智库进行重点扶持,在项目、经费、人员、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出几个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高端智库;另一方面要以招标课题研究项目、自研项目奖励等形式,组织和支持新型智库针对文化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重点焦点难点问题等开展重点攻关和长期跟踪研究,激励新型智库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
3.加大力度促进文化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巩固提升广州文化产业传统优势。
文化制造业是广州文化产业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广州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防范产业结构“空心化”风险的重要一环。广州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万亿规模化产业链群目标,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在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下,不能盲目跟风发展新业态而丢了原有传统优势,而且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巩固提升广州文化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广州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建议广州树立打造具体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装备研发制造中心的宏大目标,在政策、用地、研发、融资、节展、应用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制造业的专项支持力度。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游戏游艺、灯光音响、乐器等广州优势文化制造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建设、智能改造、数控提升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技术与生产优势;另一方面,瞄准智能演艺、云展览、音视频系统集成等数字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按集群梯队培育模式着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千亿级规模的数字文化装备产业集群。
同时,当前文化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个体的竞争,而是产业板块和供应链的竞争,由产业链供应链自然形成的上下游企业联合体是文化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因此,要在用地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优势重点领域加快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装备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产业园,支持广州演艺装备科技文化产业园、东亚文化装备智能化集成制造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广州制造企业用地紧张狭窄、产业布局散乱的尴尬局面,通过搭建专业产业平台加快推动创意设计、制造、物流、商务、金融等上下游产业链贯通和集聚,为文化制造业集聚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环境。
参考文献
[1]《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http://tjj.gz.gov.cn/stats_newtjyw/tjsj/tjgb/qstjgb/content/post_8972753.html
[2]《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度“基评”工作自评情况报告》,广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s://www.gz.gov.cn/xw/zwlb/bmdt/swhgdlyj/content/mpost_8694127.html
[3]《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s://www.gz.gov.cn/zt/jj2023gzlhzt/hyjj/content/post_8784240.html
[4]《2022年广州文化新业态强力支撑文化产业稳步增长》,广州市统计局,http://tjj.gz.gov.cn/stats_newtjyw/sjfb/content/post_8799428.html
[5]《2022年12月广州市旅游统计报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信息系统,http://tj.gzly.gov.cn/ZX_InfoList/PublicViewIndex?infoid=258
[6]涂成林、史啸虎等著:《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7]谭苑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南方日报,2022年9月27日。
[8]范周:《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2022年总结及2023年趋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9]李道今:《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 激发消费新活力》,中国旅游报,2023年4月25日。
[10]《2022年广州志愿服务大数据》,广州日报,2023年3月6日。
* 本报告系广州市新型智库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社科基地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 课题组成员:涂成林,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综合发展、文化科技政策、国家文化安全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题组成员:谭苑芳,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宗教学、社会学以及城市文化、城市发展战略;曾恒皋,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软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政策、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周雨,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创新创业管理;臧传香,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区域规划。执笔人:涂成林。
数据来源:广州图书馆发布《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年度报告2022》。
数据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在全国首创“馆校一体化”合作模式,赋能广州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开放式中央厨房”将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中国文化报,2023年2月14日。
数据来源: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公示》,2022年6月3日。
数据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2022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获奖名单的公示》,2023年5月16日。
数据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2022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少儿艺术)决赛入围作品的公示》,2022年7月29日。
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
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包括: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2022年广州文化新业态强力支撑文化产业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信息系统,《2022年12月广州市旅游统计报表》。
数据来源:《看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260件/套文物首次公开展出》,南方都市报,2023年4月26日。
数据来源:《数量历年之最!广州公布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48项入选》,南方日报,2022年10月12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数据来源:《2022年广州志愿服务大数据》,广州日报,2023年3月6日。
通讯员/张薇 粟华英
编辑/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