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芯未来:人工智能驱动国产EDA突围之路
110
2025-01-17 12:14:02
   收录于合集: # 湾区时讯
1
0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CCF YOCSEF广州举办特别观点论坛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曾衍瀚 姚恩义)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用于辅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的核心软件,被誉为“芯片之母”,掌控着芯片产业中游的设计与生产环节。目前,全球EDA市场由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s三巨头主导。部分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因被列入实体清单遭遇断供,正联合国内厂商推动EDA国产化。然而国产EDA仍存在约40%的工艺环节空白,仅覆盖部分设计流程。2025年1月11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广州承办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国产EDA的突围之路”特别观点论坛在中山大学国家超算中心举办。本次会议聚焦于国产EDA技术的发展,探讨了国产EDA在技术优势与劣势,发展瓶颈与机遇,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议题。与会专家们提出了多种观点和建议,包括建立技术生态,推动市场化培训机制,以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等,以期解决当前国产EDA面临的问题,并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由YOCSEF广州AC委员曾衍瀚(广州大学)和YOCSEF广州AC委员姚恩义(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和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次论坛提供赞助支持。论坛邀请了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教授,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虞志益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马宇哲助理教授担任引导嘉宾;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晓阳,深圳国微芯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邓金斌,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赖晓铮担任思辨嘉宾。

YOCSEF广州往届主席王昌栋(中山大学)、黄栋(华南农业大学),YOCSEF广州现任主席李冠彬(中山大学),副主席黄培涛(唐邦信息科技),学术秘书陈俊颖(华南理工大学)、姜思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AC委员胡建芳(中山大学)、李雯霖(广东财经大学),候任AC委员崔金荣(华南农业大学)、王幸涛(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李宇翔(头歌平台)以及来自广东地区多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共40多人参加讨论与思辨。

广州大学曾衍瀚副院长主持论坛开幕

开幕式由YOCSEF广州AC委员曾衍瀚主持,并代表承办方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学者。随后,中山大学的王昌栋教授代表YOCSEF广州致辞,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EDA领域的迅猛发展,并指出,在国产替代的过程中,如何在技术突破与现有优势之间找到平衡,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创新,帮助行业突破困境。随后,YOCSEF广州主席李冠彬介绍YOCSEF文化内涵,对YOCSEF的含义、理念、分论坛以及YOCSEF广州的特色文化等内容作了介绍。

中山大学王昌栋副教授代表YOCSEF广州发表开幕致辞

中山大学李冠彬教授介绍YOCSEF文化

在引导发言环节,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联合学院院长熊晓明教授以“AI赋能EDA——广东工业大学的探索”为题,首先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在EDA领域,尤其是在AI辅助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需求分析出发,阐述了当前EDA技术在后摩尔时代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了学校的研究团队及其成员。熊晓明院长详细分享了团队在AI辅助EDA工具优化、器件建模与仿真、以及设计效率提升方面的具体成果和应用案例。他强调,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广东工业大学在提升EDA工具性能和优化设计流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产EDA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广东工业大学熊晓明院长做引导报告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虞志益教授的发言聚焦于EDA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他回顾了EDA技术从辅助绘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演变,分析了当前EDA技术在器件建模与制造工艺上的瓶颈。虞院长指出,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的增加,传统EDA工具在性能和效率上已难以满足需求,亟需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他还介绍了中山大学在EDA研究团队的建设情况,包括核心成员的介绍和团队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团队在异步电路自动转换同步电路的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虞院长强调,未来EDA的发展将依赖于电路设计、架构优化与应用算法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山大学虞志益院长做引导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马永哲教授发表了题为“AI驱动的集成电路掩模优化技术”报告。他重点介绍了AI在光刻优化过程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光刻优化技术。马教授展示了团队在光学连接效应修正(OTC)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AI技术提升光刻图案的保真度和制造效率。他还分享了团队在大规模版图优化、多样性相似性分析以及自适应优化算法方面的创新方法,展示了AI在EDA工具链中的广阔应用前景。马教授的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前沿的技术思路和实践经验,激发了大家对AI驱动EDA技术的浓厚兴趣。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马永哲教授做引导报告

引导嘉宾合影

在引导报告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本次论坛围绕“国产EDA的优势与劣势”、“国产EDA发展的瓶颈与机遇”以及“国产EDA的人才短缺与培养矛盾”三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议题1:国产EDA的优势与劣势--国产替代进程中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现有优势?

衍生议题1.1:国产EDA在哪些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成为突破口?又在哪些核心技术上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制约点?

衍生议题1.2:如何在承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技术短板的突破?

针对此议题,上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晓阳从产业全链条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国产EDA的生态与技术基础。他指出,国产EDA的发展在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和全链条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方面,国产EDA没有历史包袱,可以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在数字仿真器的架构设计和硬件加速等领域,国内企业已实现技术落地。然而,他也坦言,目前国产EDA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与国际三大EDA巨头相比,技术积累尚显薄弱,人才数量存在差距,且财务压力较大。此外,国际巨头深厚的技术沉淀使得其技术平台更为成熟,而国内企业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弥补差距。深圳国微芯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邓金斌认为,国产EDA的后发优势显而易见,国产EDA可以借鉴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生态适应性迅速发展,例如通过AI技术辅助EDA研发,提升验证效率并改进工艺建模的自动化水平。国内EDA需要基于本土技术生态圈,整合高校、企业与政府资源,共同推动技术突破。

议题2:国产EDA发展的瓶颈与机遇--人工智能如何在产业困境中催生革新动力?

衍生议题2.1:国产EDA当前的技术、市场与生态困境是否必然制约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是否足以破解瓶颈?

衍生议题2.2:如何在困难中挖掘机遇,构建国产EDA全流程自主化产业体系?

国产EDA发展的瓶颈与机遇是目前广受关注的话题,其中国产EDA的生态建设和人工智能与EDA结合这两个方面尤为突出。邓金斌提出,国内EDA的生态建设具备后发优势,能够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适应性进行突破。例如,通过AI技术实现PDK的自动化生成以及故障检测和Bug定位。中山大学虞院长从学术界的角度指出,目前EDA和硬件的开源程度远不如软件,缺乏共享机制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他认为,开源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硬件方面开源意识缺乏,因此需要在利益保障与科研成果转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开源的具体实践方面,赖晓铮教授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他提到美国的开源EDA生态已经实现了从设计到流片的全流程支持,而国内却缺乏类似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他强调高校和市场的之间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所以高校要顺应市场趋势结合发展。熊晓明院长则对全流程自动化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即使引入AI技术,数字EDA的全自动化设计依然存在较大困难。此外,他提到人才培养方式还存在缺陷,使得培养的人才工程能力不够,体现在发表论文后缺乏后续完善,导致技术无法产业化。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内EDA的生态建设。

议题3:国产EDA的人才短缺与培养矛盾--如何在需求倒逼中推动高水平人才供给?

衍生议题1:国内EDA产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与现有培养体系之间存在哪些结构性矛盾?

衍生议题2:如何将高校教育、企业实践与国家政策有机结合,在满足当下需求的同时,确保未来持续性人才供给?

中山大学虞至益院长提到,目前学校和产业之间的沟通仍存在障碍,这主要源于学校的培养体系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求。他建议,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模式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由企业出题、师生共同参与、企业认定成果的方式来打破现有瓶颈。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李斌介绍了他们正在推进的一种新模式,即让学生在第一年接受校内培养,后两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也能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李斌院长还提到,国家工程师学院正在探索不以论文为唯一毕业标准的模式,只需企业认可即可毕业,这将极大地促进校企合作。中山大学王昌栋教授则从政策层面探讨了学科评价体系的问题。他提出,目前国内只有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科,显然不够科学。他建议教育部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允许高校根据学科特点设定培养与评价标准,并尝试设立类似经济特区的教育特区,为未来探索积累经验。合见工软孙晓阳提出,技术能力的变现与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他指出,目前企业缺乏完整的测试用例,导致产品push到极致时遇到瓶颈。他建议学校与企业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深度联合,通过真实需求驱动研发,以此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熊晓明院长则认为,学校应避免贪大求全,专注于自身能力范围内的研发,并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他提到,IC班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带领学生参加比赛不仅能提升能力,还能推动技术转化。

2025-01-14 22:48:17.0380002025-01-14 22:48:17.3120002025-01-14 22:48:17.5310002025-01-14 22:48:17.7600002025-01-14 22:48:17.9970002025-01-14 22:48:18.219000

思辨过程

2025-01-14 22:51:54.747000

思辨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历时近四个小时,论坛执行主席、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曾衍瀚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本次论坛,为EDA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与合作契机,进一步激发了国产EDA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信心与动力。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一致表示,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共同推动中国EDA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701736665856_.pic

参会嘉宾合影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