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Guangzhou
CCF YOCSEF广州
“具身智能的AGI演进之路”技术论坛
时间:2024年10月20日(星期三)13:30 – 18:00
会场: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一楼会议室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通用人工智能(AGI)成为了研究者和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AGI是指具备与人类智慧相当的通用智能,能够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超越专业能力的智能。然而,实现AGI的难度极大,需要克服众多技术难题。具身智能强调将智能与实体世界紧密结合,通过感知、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这种理念克服了传统AI的局限,使得机器能够更好地理解、感知和适应真实世界,被认为是通向AGI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在具身智能的具体演进路线上,形成了由软件方向专家推崇的“智能+具身”和以机器人专家主导的”具身+智能“两种思路。”具身+智能“强调机器通过与物理世界的互动,获得感知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智能的本质在于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过程,来学习和适应。具身智能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方式更接近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机器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而”智能+具身“则主张通过在已有的智能系统中增加具身元素,使其具备类似于人类的身体能力。这种方法认为,智能的提升不一定需要从具身开始,而是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系统,赋予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从而提升智能水平。此次论坛将探讨这两种路径对AGI发展的影响和未来前景。我们将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深入分析具身智能与智能具身各自的优劣,并探讨其对AGI研究的启示和挑战。
引导报告嘉宾:
成慧 中山大学 教授、博导
胡瑞珍 深圳大学 特聘教授、博导
张智军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梁俊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助理教授、博导
论坛思辨嘉宾:
丁长兴 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员、博导
郑锋 南方科技大学 副教授
杨思蓓 上海科技大学 助理教授、博导
论坛执行主席:
胡建芳 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思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主办单位: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承办单位: CCF YOCSEF广州学术委员会
支持单位: 广州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坛议程
13:30 – 14:00 |
签到 |
14:00 – 14:20 |
论坛开场介绍 |
14:20 – 15:20 |
第一阶段:引导报告 |
引导发言1:成慧 中山大学 教授、博导 题目:单机自主与多机协同 |
|
引导发言2:胡瑞珍 深圳大学 特聘教授、博导 题目:智能体交互行为规划与生成 |
|
引导发言3:张智军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 题目: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与运动动态神经学习方法研究 |
|
引导发言4:梁俊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助理教授、博导 题目:面向通用服务的具身智能 |
|
15:20-15:50 |
合影、茶歇 |
15:50-17:50 |
第二阶段:观点思辨 |
思辨议题1:具身与智能该如何发展,具身先行,智能先行,还是同行并进? 思辨议题2:身智能的哪种发展路径对AGI更有潜力? 思辨议题3:身智能最有可能落地的场景及时间点是什么? |
|
17:50-18:00 |
论坛总结 |
嘉宾介绍
引导报告嘉宾:
成慧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RAPID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自主机器人、多机器人协同方向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中,先后主持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
报告题目:单机自主与多机协同
胡瑞珍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长期从事智能几何建模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发表 ACM SIGGRAPH/TOG 论文十余篇;入选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亚洲图形学协会青年学者奖、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青年学者奖;担任期刊IEEE TVCG、IEEE CG&A和Computers & Graphics等国际期刊编委;担任国际会议SGP 2024/CVM 2023/SMI 2020 Technical Paper、SIGGRAPH Asia Technical Communications and Posters以及EG 2024 Short Paper程序委员会主席,连续多年担任SIGGRAPH等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常委、计算机图形学与混合现实在线平台(GAMES)执委会主席。
报告题目:智能体交互行为规划与生成
张智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5521375369。广东省普通高校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副总师,华南理工大学科学与微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IEEE CIS(计算智能)Guangzhou Chapter主席,IEEE Senior member。华南理工大学仿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宏乾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学者,广东省杰青,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化、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控制优化、群体无人系统研究工作。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委员会委员、共融机器人委员会委员、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视觉感知与计算委员会委员,包括IEEE Trans等多个SCI期刊编委,国际上20多个SCI专业期刊评审人,中国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新企业评审专家。提出变参动态神经网络与机器人运动优化理论、自主研发智能菠萝催花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移动巡检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多模态极类人情感交互智能机器人、智能飞行机器人、多模态康复辅助轮椅机器人、口罩检测智能机器人等样机。张智军在重要国际期刊(如nature子刊,IEEE汇刊)和会议发表/录用论文150余篇。受理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课题30余项,多项专利与成果获得投资并进行产业化。成果获多项国际国内奖项。
报告题目: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与运动动态神经学习方法研究
梁俊卫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创立并领导智能感知与预测实验室,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曾获得百度奖学金(全球10名),雅虎奖学金,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明日之星云帆奖,研究工作曾被包括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机器之心等媒体报道。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视觉与具身智能,近五年内于CoRL、IROS、CVPR、TPAMI、NeurIPS等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量1600余次, h-index 19,组织举办顶级会议CVPR 2023、2024的Precognition Workshop;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两项广州市科技局课题、两项校级课题、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项目,并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报告题目:面向通用服务的具身智能
论坛思辨嘉宾:
丁长兴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广东省杰青、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于悉尼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跨模态感知与生成任务,主要应用场景为具身智能和以人为中心的视觉计算。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TPAMI、IJCV以及计算机视觉三大会议等发表论文40余篇、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以唯一通讯作者身份获得IEEE信号处理学会Young Author Best Paper Award、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本领域主流国际学术竞赛冠亚军6次,并担任中科院1区Top期刊《Neural Networks》编委。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华南理工大学杰出青年基金、腾讯犀牛鸟项目、CAAI-华为Mindspore学术奖励基金、CCF-百度松果基金等10余项目的资助。
郑锋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鹏城双聘研究员,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视觉语言大模型,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在相关领域发表CCF推荐A类论文90余篇。指导学生在包括CVPR ActivityNet, LOVEU, MeViS, ACM MM PIC等多个国际重要竞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开源项目中,提出的Pyramid再识别算法收录OpenCV,推出的Track Anything获得GitHub 6000+ Stars,热度周/月排名分别进入前二。是IET IPR杂志副编辑,多次担任ACM MM, NeurIPS领域主席,ICME/IJCB本地主席。主持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的相关技术成果成功向中兴通讯、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华为,腾讯数平、腾讯优图等机构实现应用转化。
杨思蓓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导。分别于2016和2020年与浙江大学和香港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研究兴趣覆盖视觉与语言的感知-推理-生成、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共发表相关领域顶会或顶刊40余篇,包括TPAMI、CVPR、ICCV、SIGGRAPH、NeurIPS等。主持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国奖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