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同时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代码及课程名称
1.课程代码:08183021
2.课程名称(中/英文):教育技术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二)课程类别及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
其中,讲授学时:32 ,实践(实验)学时:0。
(四)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本科)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五)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二、课程简介
“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同时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该课程教学目的与专业培养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培养要求
课程名称 | 培养 要求1 | 培养 要求2 | 培养 要求3 | 培养 要求4 | 培养 要求5 | 培养 要求6 | 培养 要求7 | 培养 要求8 | …… | …… |
教育技术学导论* | ○ | ● | ● | ◎ | ○ | ○ |
说明:表格要清晰展示该课程与每项培养要求达成的关联度情况,关联度强的用“●”标识,关联度中等的用“◎”标识,关联度弱的用“○”标识;每门课程与4-8项(底线为总培养要求的50%)培养要求相关联。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教育技术学总体概况有所认识和了解,进而明确教育技术学的真正内涵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任务就是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过程所带来的整个教学过程模式的改变,教学过程组织序列的改变,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思路的改变。
(三)教学要求:
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内容范围覆盖了教育技术概念、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及实践、教育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运用它综合地分析和处理教育实践中的各类问题。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技术·社会·教育 (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技术起源的理论;知道技术起源的需求论的主要观点;知道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内在源动力;知道人类胜出动物界的生理学基础。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技术起源的理论、需求论的主要观点
难点: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内在源动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技术的起源(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二节 技术影响下的社会(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三节 技术影响下的教育(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二章 技术·教育·教育技术(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道技术构成的三要素;理解教育的含义,知道其与“动物本能”的关系;理解教育起源与人类起源的关系;理解技术、教育起源的同一性。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发展;2.教育技术的发展。
难点:1.教育的技术性;2.教育技术的定义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与技术的原始关联(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二节 教育具有技术性(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三节 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技术观审视(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三章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创造与实现(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价值的概念;知道技术乐观论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言论;知道技术悲观论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言论;知道技术中性论的含义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言论;了解三种观点的困难和不足;了解新技术价值观的含义。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对技术发展及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难点:三种观点的困难和不足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的价值(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二节 教育中技术价值的创造(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三节 教育中技术价值的实现(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四章 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发展(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程序教学思想的诞生及发展变化历程; 知道程序教学的理论依据,能说出其局限性;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过程;了解典型智能教学系统的结构并能说明其与功能的关系。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各种学习手段与工具对教育的影响
难点:典型智能教学系统的结构并能说明其与功能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程序教学(1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二节 电子专用工具的发展(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三节 Web与Web学习平台(1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四节 新兴技术及其支持下的多种学习方式(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五章 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变革与实践(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历程;理解各种理论和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影响。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教育系统设计的层次;2.教学设计简介;3.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模式。
难点:1.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2.远程教育;3.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系统设计(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三节 技术变革与远程教育及其发展(2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四节 技术发展与教学资源建设(1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第五节 技术发展与学校教育硬件环境建设(1学时)
一、基础知识
二、知识延伸
三、拓展阅读
五、教学时数分配
《远程教育应用》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章次 | 章标题名称 | 学时小计 | 讲授 学时 | 实验 学时 | 实践 学时 | 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
第一章 | 技术·社会·教育 | 6 | 4 | 2 | ||
第二章 | 技术·教育·教育技术 | 6 | 4 | 2 | ||
第三章 |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创造与实现 | 6 | 6 | |||
第四章 | 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 6 | 6 | |||
第五章 | 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变革与实践 | 8 | 6 | 2 |
六、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无
七、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无
八、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程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名称 | 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 ||||||||||||
讲授法 | 启发式 | 讨论法 | 案例法 | 项目教学 | 实验室 实验 | 技能训练 | 研究与设计 | 小组教学 | 个别教学 | 课程作业 | 课外阅读及自学锻炼 | …… | |
教育技术学导论* | √ | √ | √ | √ | √ | √ | √ |
2.主要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讨论、案例演示、多媒体手段
九、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该课程与评价方法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名称 | 对应的评价方法 | |||||||||
课堂表现 | 实验报告 | 项目作业或报告 | 课程作业或报告 | 口试 | 口头报告 | 上机操作 | 实践操作 | 期中考核 | 期末考核 | |
教育技术学导论* | √ | √ | √ | √ | √ |
2.具体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教育技术导论》 李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8月第一版
(二)参考书
1.《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技术学导论》 尹俊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